🏡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傳承 > 社会其他

走遍石城丨横江镇:赣江源头第一镇

✍作者: 鈺龍   🌎來自: 賴氏網   🕗時間: 2024-4-4   👆浏览: -

tags: 石城


横江圩镇全景

千里赣江孕育出赣鄱大地的物华天宝,汇聚了红色故土的人杰地灵,赣江的第一滴水就出自于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赣源岽。

赣江源头风光旖旎。泠泠泉水日夜奔流,润泽着各类珍贵树种,养育着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内的各种生物。保护区内野趣横生,奇景异观让人流连忘返。山林苍苍,竹海茫茫,这儿曾经是远销东南亚的“毛边纸”“玉扣纸”和“横江重纸”的主要产地,“横江重纸”以抗虫蚀、耐水性好、保质期长而著称,以至于古代曾有“石城不出名,横江传千里”之说。看看石城最高峰鸡公岽下桃花村的“式好居”,就可知晓王朝时期纸业人家的经济状况,以及纸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时光转入21世纪,环保成为共识,旅游成为主角,“天然氧吧”赣江源有了新的景点,五公里河道上的320米落差成就了这儿“亚洲落差最大漂流”的名气。于是,昔日人迹罕至的寂寞山村,顿成人声鼎沸的旅游胜地。

孔良公祠

红色故土风云激荡。中央苏区时期,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四个直辖县之一的太雷县,县治就设在今天的横江镇。太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房柱上,当年的红军标语依然清晰可辨;秋溪“孔良公祠”“明禋堂”,见证过秋溪整编诞生的长征铁卫红五军团;远离尘嚣的张坑村,曾经默守着苏区时候的最高机密——中央秘密金库。石城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共走出了四位开国将军,仅横江就有赖达元和温先星两位;未授军衔的刘明辉则成为后来的云南省长。这里是进入瑞金前的最后一片山地,是中央苏区的最后屏障。保护区里的七古寨,长留着红军长征前夕担任掩护任务的石太游击师战士的英魂。

松竹林古门楼

客家横江古韵悠长。横江处于两省四县接壤处,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南迁客家人在此定居,千年的岁月流转风云变幻,给这片土地留存下无数的传奇故事与人文遗迹。大山深处,一条条石板砌成的古道,一座座古老的茶亭,是客家先人“走汀州”烙下的深深印痕;独有的“秋溪夜市”与瑞坑“十月节”,依然存留着千年客家遗风;精美绝伦的“松竹林”古门楼、风韵古朴的七岭客家古村落、保存完整的手工造纸作坊遗迹等客家景观,更是获得专家好评与游人青睐。

当年红土绿意浓,千年古韵客家风。这,就是江西母亲河赣江源头第一镇——横江。

丹阳村:湖南寨下,“丹凤朝阳”

丹阳桥

“风树堂”,这个以陈氏堂号命名的村落,如果不是因为2013年10月30日的丹阳之行,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错成“枫树堂”。

清初,风树堂的主人从屏山迁入时,河对岸的丹阳墟就已经繁华落尽。据旧志记载,曾经的丹阳墟清顺治时就已“久废”。不过,今天的丹阳还流传着“先有寺背街,后有横江墟”的说法。今天的寺背,是阳新小组河湾里的一片塅田。村里赖生全老人介绍说,1962年那场洪水过后,他们还看到过寺背街的水涵管道。

丹阳风光

老人所说的1962年,也是丹阳桥建成的时间。这座四孔大拱桥一建成,便成为石城南陆大道上一个重要连结点,并逐渐成为石城交通线上名气最大的几座桥之一。丹阳桥的名气是人们口头上无数次重复的结果,而这种重复则是因为这里连接着太多人的别离和团聚。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打工潮起之时,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带着梦想,在此乘上南下的客车。他们在这里和亲人挥手告别,亲人又在此翘首等待他们的归来。于是,深圳、广州、东莞、珠海……这些曾经陌生的城市,成了无数家庭熟悉并时常念叨的名字。

和石城很多村子一样,丹阳很难看到少男少女的身影。不过,再过三两个月就是年关,村子里又会热闹起来,因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丹阳桥下车,亲人在此等候你的归来。

赣江源村:赣江源头村,石城最南端

赣江源瀑布

赣江源放歌

赣江源村,地处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域,是江西母亲河——千里赣江的源头所在。这里山高林茂,沟壑纵横,急流飞瀑随处可见。真正是钟灵毓秀,物华天宝,风景如画。今有词以赞。

青玉案·赣江源

崇峦翠嶂云常驻。古藤网,凌霄树。原始森林奇景聚。四时花熳,兽禽欢舞,仿佛神仙府。石嶙缝穴清泉汩,百汇成龙玉涎吐。天造雨晹时若处。物生千种,自然园圃,倚仗公民护。

赣江源漂流

小重山·赣江源头第一瀑

路转沿溪穿密林。伴花香鸟语,仗藜寻。飞流落处碧潭临。石山峻,跌水若雷音。 仰雾霭盘嵚,看银河涌雪,玉鳞沉。腾空化作散珠琳。滋江右,物阜万民欣。

转调踏莎行·赣江源漂流

赣水源头,仙人谷隩。玉龙腾翠壑,惊飞鸟。挟雷喷雪,落差殊暴。天人造逐浪追波道。十里川华,橙舠无棹。且双人对坐,随湍漂。扁舟跌宕,出惊涛豪啸:通过了勇士身心考。

注:赣江源漂流,被誉为水上“过山车”、“亚洲第一漂”,全程5公里,落差320米,河湾83个,险滩56处,深潭22个,历时约两个小时。

姑溪村:两溪交汇,两路要冲

姑溪风光

横江姑溪很小,仅有六个小组。虽是弹丸之地,然而地据要津。两条清清溪流相汇于此,为进出张坑、珠玑、齐贤、小姑的要冲。

好水育好树。狗尾岭河边一棵木荷树,已有一百四十年树龄,属国家三级保护古树。木荷树干很粗,周长达四五米,枝繁叶茂。

大路有大屋。新屋下有幢大宅,据说是当年一个大粮户的。房屋格局很特别,正厅后正对高山山尖,东西两边不对称,东边三横舍,西边一横舍。外墙很气派,青砖垒砌,几个精美的大石漏窗。大门四幅彩绘,所绘俱为大户人家生活中悠闲场景。

村虽小,却也有自己的点睛之处。陀罗墩的“新人潭”不再现当年潭深特点,月形岗上的新村正展现自己现代化村庄的魅力。有趣的是,月形岗上新房幢幢,既有姑溪人,也有齐贤人,姑溪这个“两溪交汇”、“两路要冲”的小村,不久的将来自然会再加上“两村融融”的修饰语。

和平村:边际和平,俗通闽地

和平印象

和平之行,留下的是一些零碎的印象。

印象一:从石城县城前往横江和平,过半路程不在本县境内,而是借道宁化淮土。据了解,走这条路37公里。如全走石城境内的国道县道乡道村道,则为48公里。取道他乡,省了11公里路程。

印象二:和平片村本名“龚家村”,村内以姓氏命名的村落除了这个“龚家村”,还有李家边、黄家屋、巫家屋、王家村、高家屋、陈家屋。

印象三:和平这个边远山村奇人奇事多。在经堂下小组,我们亲眼目睹了石城“下水片”唯一的一处户外粮仓。在陈家屋,遇见一位81岁的老人,将一根根毛竹从山里驮到半山腰的公路边。当时,我们清点了一下,已经搬了9根,最大者口径逾12公分。

印象四:因地处赣闽边界,和平淮土睦邻友好,水乳交融。听村主任介绍,他自己1959年出生,上一代和平村人80%以上婚通宁化,他们一代亦在70%以上。在龚家村,与一位11岁的小朋友攀谈,得知她就读于福建宁化县淮土小学四年级,书包里有一本乡土教材,读物叫做《我家在宁化》。

印象五:在李家边小组,向导刘道辉执意要大家到他家坐一坐,说:“每个人喝一口我们这里的水,看看清不清。”结果,他媳妇把酒缸里新出的“酒娘”端到了我们面前……

将这些走马观花的东西放在一起,会拼接出一个怎样的“和平”?需要像品味眼前的“酒娘”一样,慢慢咂摸。

横江村:水流至此称横江,“刘氏宗祠”清初立

横江风光

横江村的下罗角,一个让人铭记的地方。只因这儿的窗户,那些古老房屋的时尚眼睛,洞见历史,烛照每一个过客的心灵。

下罗角的刘姓厅厦,飞檐翘角的青砖外墙高大气派,镶嵌着清一色镂空的红色、白色石窗。沧桑古老的高墙,愈发突显窗子典雅精致。窗户都是整块红色白色巨石镂刻而成,图案多样,且有着巧妙的组合与造型。有的是双龙戏珠,有的是花样铜钱,有的是海上宫殿,有的是佛教吉祥图案,有的是花式“8”字内套吉祥动物。

下罗角古民居古石窗

最美丽、艺术、巧妙动人的,当属形状各异的“福”字,其中一个石雕“福”字,由飞腾相对的双龙构成,龙尾卷着朵朵祥云,简洁而不失风雷之气。奇妙的是,年载深远,红色的石头上长满了白色的硝,因此红色的图案悄然变成了洁白的,更加优雅与灵动,令人深深震撼。与这个“福”字对应的墙上,是一个白色的“福”字,也是双龙变形而成,只不过没有祥云,笔画却更加明显。

看完窗子,再看厅堂内外木门木窗上的花板,那些人物故事、棋琴书画、车马打仗、歌舞笙箫、树木花篮……全是精心雕刻,工艺精湛。尤其是八仙过海的故事,人物动作神情栩栩如生,只是面目都被人为磨掉了。

横市村:三桥五街一新区,太雷县治横江圩

太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横江镇有个横市村,横市主要就是两条街:一条名叫横市路,一条名叫太雷路。

横市路位于横江河北岸,包括老上街、老中街、老下街,早先有“上行、中行、下行”之说,因街上曾有二十多家土纸行而得名,一度是赣南闽西手工造纸的集散地。当时的横江圩,是长江水路所能达到的末梢,“横江重纸”、“玉扣纸”、“毛边纸”等精品经由“横江船”、“于都船”下赣州过南昌进入中原,或过南岭入广东下南洋,从此远销海内外,名重天下数百年。

南金纸制作

太雷路位于横江河南岸,因苏区时期太雷县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驻横江圩而得名。1933年3月,经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批准,设立太雷县。当时的太雷县辖原石城县横江、洋地、珠坑、大由、龙岗及瑞金县湖坡、日东和福建宁化县淮土等八个区。1934年5月,太雷县划为中央政府四个直辖县之一。1996年1月,位于猫山下车寮脑的太雷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以来的纸行,与苏区时期的太雷县,已俱成往事。横市路、大雷路很像两枝笔,书写着这里的无数过往;一边是薄如蝉翼的纸,一边是浓墨重彩的苏维埃。或许,这就是历史。

迳口村:“走汀州”路上“半边街”

走汀州”路上“半边街”

走汀州的纷繁行旅,磨光了迳口往汀州的六十里石阶子路。依旧浸润在溪声里的下迳口古老街衢,迎来循迹历史的我们。

横江迳口,临河是旧时圩场,五天一集,一直到民国时期还非常兴盛。傍街河水极清澈,稍深处则绿如翡翠,透亮碧翠。林坊有一座石拱桥,临河照影几百年,被藤蔓灌木严严实实包裹住了,远远看,清清小河上面悬空一弯绿虹。

古河埠头

迳口各组虽近在咫尺,口音却各异。小小迳口,居然拥有瑞金、洋地、龙岗三种口音,颇有些“大上海”意味,印证着昔日的繁华,可见迳口当年与外界的交流多么密切。

六十里石阶路,先人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铺成;青藤遍绕、沧桑古朴的石拱桥,每一块巨大的麻条石都承载着超越自身重量的过客汗水;临河街衢,高地土楼……这一切是当年繁华的见证物,如今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因为它们不仅仅是靠时间累积而成,更凝聚着客家先人的智慧、汗水与艺术品味。

迳口繁华落尽,口音依旧驳杂,村民依旧真淳。

开坑村:开山垦坑建村,千年银杏闻名

高山村居图

竹木颂

横江开坑,林木葱茏,古树众多。深秋行走开坑村,仍见林森木秀、峰青岭翠、绿意盈野,因而颂之。

竹林

晨阳早已把云撩,谷地坡峦凤尾摇。

挤挤挨挨皆正直,枝枝叶叶亦妖娆。

因持劲节虚怀立,何惧狂风恶雨刁。

群体坚贞青一色,乡邦万众仰清标。

千年银杏树冠

红豆杉

风霜百载把君熬,未减葱茏尚楚翘。

叶似指镰柯透赤,干如天柱霭缠绡。

五中血铸金刚硬,一表情长红豆娇。

阳刚温柔兼具备,风姿神韵画难描。

注:红豆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此村有十多株红豆杉被列入“石城县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千年银杏

矗立边村高岭上,六人牵手勉能围。

巨冠挡日呈豪迈,碧叶翻金缀锦翚。

陨萚加工堪利用,种仁祛疾有灵威。

野山白果焉千岁?绿伴风清日月辉。

注:银杏树,又称白果树,落叶乔木,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横江镇开坑村这株古银杏树龄达1200年。

罗家村:山麓涧溪罗家坝,昔日曾经驻公社

罗家风光

在大多数的外人眼里,“罗家”和“小姑”并没有什么两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二三十年中,对小姑、罗家、和平、开坑这一片地方的指称,“罗家”和“小姑”几度轮流为乡、社名,把大家给弄糊涂了。

不过,罗家也好,小姑也罢,石城东南角这块地方,在全县绝对可算特别。比如近宁化而远石城的口音,比如山岭间星罗棋布的木房子,比如嫁女儿选择晚上出门(意谓“暗里投光”)的风俗,比如上大碗菜喝大碗酒的酒席……

磜湖下瀑布

在2013年11月26日的罗家之行中,我们偶遇90岁的朱旺秀老太太,看到了这儿的另一个“品牌”:穿手工刺绣蓝裙布兜儿、挽银簪“盘龙髻”的妇女装束。老人家告知,现在只有80岁以上的妇女,才和她一样长年这种打扮。五六十岁的人出门做客,或者到庵堂里念佛这些“正式”场合,也会这么穿一穿,有时还配上绣花鞋。五十岁往下就很少这样穿着了。

村主任介绍说,罗家村总共273户人家,大约一半离开了这儿,近的去了小姑街上,远点的去了县城,去了宁化,去了赣州、厦门、南京、重庆……

从山里走出的人们,会偶尔想起刺绣的裙兜儿么?

罗云村:“半边”球溪街,醉美“松竹林”

“松竹林”门楼

横江罗云的“松竹林”,是全县最精美的门楼。

门楼雕刻着“空城计”、“八仙过海”、“三英战吕布”等人物故事和“三羊开泰”、“双凤朝阳”等传统吉祥图案,形象逼真,刀工精湛。整个图案不像雕刻而成,倒像从石头上自然而然生长出来。陪伴这座门楼的是一排宏大的马头墙,它和门楼一起,为这座清咸丰年间的大宅子及其所在村落,留下了一个还算清晰的背影。

其实,在当地“松竹林”并不为人所熟知。就村子的知名度而言,大屋场和雷公岭应当是罗云的前两名。

雷公岭

大屋场在明朝初年辟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但村庄蔚为大观,而且成为罗云赖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介绍,营背前、下山、寨脚下、雷公岭、栗树排等村子的赖姓均由此衍发。眼下的大屋场正经历完全的拆旧建新,我们没能赶上为它留影纪念。

雷公岭的名声,则源于其地理位置偏远。2013年9月12日,在草莽中穿行2个多小时后,我们才在一块数百平米的丹霞巨石一侧,找到了这个已经荒废多年的村子。残存的屋舍,尚未完全淤塞的池塘,刚刚开始落叶的一两棵栗树,正挂着果的三四棵柿树,拼接出这个村子的最后印象。比起美轮美奂的“松竹林”,雷公岭的背影寒酸不少。可对于曾经生息于此的村民来说,也应当是一样亲切的吧。

泮别村:要道、僻壤、通途,几度变迁

泮别风光

泮别村村名初听怪怪的,于是特意打听名字来历。原来是“半田”与“上弼”各取一字,水由“半田”而下,加水成“泮”,是为“泮弼”。共和国成立之初,工作组嫌“弼”字难写,用“别”字替之,“泮别”由此而来。

荒远的五斗水,累散了久居红尘的骨架。田坎下,是目前我们遇到的最为独特的一个村小组,居住于此的一组人系一家人,父子七人分为七户。老主人八十七岁了,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楚,给我们讲起竹麻天子的传说还眉飞色舞。最难忘的是新寨上百年的桂花林,株株桂花,虽百岁而姿态优美,撑起了穹窿清幽了山寨,实属罕见。如果是秋天桂花开的季节,这儿,该是怎样的芬芳馥郁啊!

赖氏宗祠

敞亮的赖氏宗祠,青砖巨柱撑起泮别的历史。宗祠为明代成化年间所建,青砖黑瓦,飞檐斗拱。十根柱子,巨大而匀称,柱子上的木纹呈螺旋状。上别另一个古旧的香火堂,墁地青砖,仿若青玉,有着琉璃的光彩。堂前靠着小河,是又一大祠堂,号称九厅十八井。如今,浩大的建筑也只有断壁颓垣了。

村中所见,老人捡漏,妇女砌墙,诠释着农村的空巢现状。穿村而过的旅游公路,是不是将给僻壤带来巨大的机遇呢。

平阳村:路通屏山,横江出境

古门廊

平阳是横江河出境处,这是今人的观感。换个视角看,在陆路崎岖而水运发达的古代,这里也是客家人迁入横江的第一站。横江刘姓开基祖刘伯礼,就是在南宋末年的某一天来到横江的。

刘伯礼到横江后,娶平阳乾岭背谢氏女为妻,生三子,厥后子孙繁衍,渐成望族。刘、谢两姓亲情亦奇迹般地延绵千年:从南宋至今,凡横江刘氏有大型活动,必定会请乾岭背谢氏族长坐上座,甚至一般家庭的酒席上,也常推在座的乾岭背谢姓族人坐上席。

平阳风光

与此类似的是,清明节时在横江刘氏宗祠里看到的另一幕:一位吴家人也被推举坐在上席。经询问得知,这位吴家人的祖上,在清朝末年时候曾经为刘姓打官司出过死力,刘姓人为感谢他的恩情,作出规定,世世代代勿忘大恩,在清明祭祖的筵席上必设上座以待吴家后人。

事例很小,但这代代相传的“千年情”、“百年恩”的感恩举止,传承的是客家礼仪、客家文化,彰显的是客家美德、客家精神。

-責任編輯:鈺龍 文章頁數:第[1]页 
 💠 新聞評論
😶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 本頁手機二維碼▼

壹手機/平板掃描打開即可
閱讀本文。二在微信中:發現→掃壹
掃,打開,點擊右上角的 ... 可將
本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本級分類列表
风水预测
历史史料
民俗礼仪
文学书画
社会其他
🔍 站內文章搜索





🔝 本類閱讀排行
» 走遍石城丨横江镇:赣江源头第...
» 窮不走親,富不還鄉 Vs 富...
💰 贊賞賴氏網

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