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洞,在青田城西北70多裏的括蒼山中,大溪南岸。早在南朝宋景平年間,永嘉太守謝靈運,也即是康樂公,曾躡屐來此遊覽、登臨並賦詩,後來被傳為東南第壹勝事。自此,石門洞被譽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壹而聞名於世。也是天下道教十二洞天。洞內有瀑布,從高十余丈的絕頂瀉下,彌灑半空,濺如跳珠,散如輕霧,殷殷隆隆,長年不竭,這便是石門飛瀑。謝靈運遊石門洞時,曾留下詩句:
“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折;
俯濯石門潭,仰人條上猿;
活活夕流駛,激激夜猿啼。”
此時的石門洞荊榛遍地,渺無人煙,是壹片蒼古林泉。此後,南朝時還有壹個叫做邱希範和唐時的邱丹、裴士淹等人先後來過石門洞。他們棄舟登岸,遊覽了當時荒涼蒼郁,苔蘚斑駁的石門洞。唐代未年,因戰亂頻仍,石門洞已是人跡罕至了,石門洞口黑森森,虎嘯豹嗥,讓人生畏的荒涼古洞了。後有壹個叫做杜穎的人,手執利斧,登攀砍伐,辟出壹條通向石門洞的山路。北宋皇佑年間,有陳、賴諸姓從外地遷徒石門洞附近安家落戶。至此,石門洞壹帶才興旺起來,成為真正的名勝古跡。陳誠出自附近的高市鄉外村,東源口村仍有賴姓村民。
石門亭、謝客堂、噴雪亭、銀河萬古亭、靈佑寺等亭臺寺廟陸續建成,方顯出壯麗多姿的風采。南宋初年,有壹高士湯思退曾在此讀書,並壹舉成名。至此,石門 書院開始聞名天下。
石門瀑布的源頭是白猿洞、龍卵瀑、折折瀑,瀑布兩側絕壁環屏,左壁是南朝以降的摩崖石刻,對面是觀瀑臺、瀉銀橋,下面為積瀑潭,潭水清清,由松溪流入大溪。溪旁有靈佑寺,松溪與大溪交匯處有對雙峰對峙的鐘、鼓兩山,聳崖壁立,相對如門,此乃石門洞之得名。
石門洞摩崖石刻,有南朝謝康樂公的詩刻、唐代徐嶠、張願、郭密諸人的詩刻,另外還有許多宋代壹些名流字跡和石刻等。
唯有壹處是峭立水際之中的石壁上,有壹首七絕詩,深得施耐庵的喜歡,為此施耐庵在石門洞讀書之時常常流連於此。那石刻是:
“瀑瀉巖前千尺雪
洞高深處鎖煙霞
我來自得忘行樂
峭壁蒼崖日已斜”
這石刻書法遒逸俊秀,深得功力,而那詩的意境也讓人尋味不盡。 施耐庵讀的書越來越多了,鉆研的程度也越來越深了。
幾年來在括城書院跟著鄭復初先生讀書,學業長進,眼界也開闊了,知識日益廣博。很快在青城壹帶,乃至杭州,都知道括城書院有壹個施耐庵的少年學子,博聞強記,讀書廣博,是江浙壹帶的才子。
施耐庵只從進入石門洞書院讀書以來,更是加倍努力,每天挑燈夜讀,達旦習武書讀的多了,知識廣博,事理越明,心寬地廣;施門梅花劍術,自幼得家傳,到括城書院讀書,也沒有丟掉,每日早早起床便與家人施五,習武練梅花劍術,因之,施耐庵學業長進,武藝也精了。
俗話說,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
天下之大,無邊無際;史河之長,無始無終;玄奧神奇,撲朔迷離。自從進石門洞讀書以來,施耐庵仿佛又長大了,心裏更明了了。每天早起晚睡多讀書,天文地理,數術儒學,兵法謀略,詩詞藝文,春秋老莊,劍術武功,都有所精通,這在同窗之中是壹佼佼者。
施耐庵長大了,面對著現實,他思考著,面對著蒼海茫茫,他陷入了深深地迷惘之中――我華夏之民族,自炎黃以來,三皇五帝,歷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南宋,朝代更叠,歷史更新,壹代壹代帝王君主都是漢人。即使戎狄入中原,匈奴侵朔方,契丹擾中華,女真闖腹地,終為來去匆匆,羼入不得,漢人治理華夏壹統,似乎已成定理,其實亦非如此。天有不測風雲,今天南宋被滅了,江山盡履。王朝換了主子,蕩蕩中原,竟囊於蒙古人之手。漢人成了未等人,這在蒙古人眼中,漢人就是的奴隸。盡管蒙古人也是華夏大民族中有壹成員,但大漢壹統的觀念似乎是動搖不得的天理。這在施耐庵的腦海裏翻騰著,思考著。
大凡丈夫,需以天下為已任,盡忠報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了華夏偉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自已自降世以來,就處在這樣的世事間,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現狀,我應處在什麽樣的位置上?
是繼承先哲們的無窮智慧,論道講史,著書立說?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燦爛輝煌的民族業績從何而來?!孟子曾說:“道爾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只有身體力行,篤功務實,才能腳踏實地的壹步壹個腳印的走向彼岸。
是進仕?施門幾代人,都在為江山社稷而做貢獻。更有那南宋文天祥寧死不屈,血濺大都的英雄壯舉,這壹切該有何論?!仿徨,沈思,暇想著……
這麽多的疑問,這麽多的謎團,施耐庵在石門洞書院潛心讀書,精於思考,求教於鄭先生的解惑釋疑。施耐庵把自已的全部心事都用在了讀書上了。如饑似渴地專心地攻讀著,上貫三墳,下通百家,九流三教,六藝雜說,靡不窮極;治國之要,明君之道,帝業大略,霸主權術,民眾造反,無所不析。
壹天,同窗好友吳用之約施耐庵壹同去軒轅丘,觀賞大溪江風光。二人來到了軒轅丘上,憑高下瞰,江水如帶,靜靜地流向遠方,江面上的帆船點點如葉壹般,江岸上的拉纖的號子聲聲傳來,那悠揚的聲調,那無限的風光,真讓人如癡如醉。對面的青山郁郁,綠樹蔥蔥。別是壹番洞天,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