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賴姓 > 渊源迁徙

赖氏渊源 NAME ORIGIN

✍作者: 鈺龍   🌎來自: 賴氏網   🕗時間: 2023-7-30   👆浏览: -

tags: 賴姓

赖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出自姬姓,周武王有弟叔颖被封于赖国,以国名为姓。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七十六位,现今人口约二百六十多万,排在第一百位。台湾排名第十九位。

赖氏图腾

【释义】《说文》:“赖,赢利也”。这是一个形声字。“赖人”把代表财富的“贝”和代表权力的“刀”组合在一起,成为赖人的氏族族徽。

姓氏由来

【得姓始祖】

叔颖:是轩辕黄帝廿九世玄孙,文王之第十三子,周武王之弟。据史料所载,武王令叔颖率兵与诸侯讨伐无道之纣王,功成退居河南省赖地。周朝为黄帝姬姓后裔姬发所建,为加强其统治,武王大封同姓诸侯。前841年,武王封弟叔颖于赖国。鲁昭公四年(前538年),赖被楚灵王所灭,其后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赖姓。故叔颖则被尊为赖姓始祖。

姓氏衍生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记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

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王朝时期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国,国君称“赖子”。

著名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至唐朝时期,著名学者李泰在《括地志》中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赖国以境内的厉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氏生于厉山,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此后,《太平寰宇记》、《路史·国名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历代史籍都承袭此说。清朝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则更进一步指出厉国是炎帝本国,姜姓。

显然,在湖北随州一带的古赖(厉)国是一个姜姓国家,血缘先祖是炎帝。

此外,当代历史学界也有学者根据古代“厉”、“赖”、“列”、“历”四字通假的事实,指出炎帝及其后代最早活动在山西汾水流域,后约在商王朝时期东迁至河南鹿邑的厉乡,因此在鹿邑一带的厉国也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的国家,血缘出自炎帝系统。

春秋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出兵灭赖(厉)国后,其国人迁至鄢地(今河南许昌鄢陵西北部),后裔子孙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列氏、历氏等,该支赖氏是为湖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湖北厉氏、荆楚列氏、鄢地历氏等同宗同源。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叔颖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姬发有弟姬叔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九个儿子,他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被封于赖(今河南颍川),子爵,后建立了赖子国,史称也是“赖子”。后迁都于汝宁(今河南息县褒信镇)。

“赖”字在春秋时期字义与读音和“厉”字相通,同音通假,因此赖子国也被称为厉子国。南宋兴化军莆田人郑樵编撰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中,也认为赖国是“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

至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赖国为楚灵王熊虔(芈围)亲率大军所灭,其王族后裔以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该支赖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息州厉氏同宗同源。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纳赖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r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赖氏、那氏。

⑵.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扎赉氏、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源出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后裔,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市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查氏、赉氏。

蒙古族赖氏读音皆作lài(ㄌㄞˋ)。

源流四

源于阿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昌族赖氏,一部分源出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冠以汉姓为赖氏;另有一部分是川、滇一带的赖氏族人因避战乱而融入阿昌族,将赖姓带入阿昌族,,世代相传至今。

阿昌族赖氏读音皆作lài(ㄌㄞˋ)。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栾氏、布氏等,赖氏读音作lài(ㄌㄞˋ)。

源流六

源于其它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台湾省土著少数民族中有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赖氏,或大陆赖氏族人因战乱避逃台湾后融入土著,或长者赐姓为汉姓赖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赖氏大体发源于河南省境域,传说周武王之弟叔颖的后裔最早居于古代颍川一带。所以在《赖氏族谱》中记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

叔颖建赖国于何方,历史有多种说法:有以西晋杜预为代表的“湖北随县”之说,有以西晋司马彪为代表的“河南息县”之说,有以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为代表的“河南鹿邑”之说,有以明末清初的顾祖禹为代表的“河南商城”之说,甚至近代的一些地理学家还主张“山东章丘”之说。

但据专家考验证认为,随州、鹿邑之赖多称厉国,商城之说形成较晚,章丘一般认为是邑名,息县为叔颖建国之地颇得众多学者认可,如宋朝的郑樵、罗泌,元朝的马端临等都赞同这种说法。专家们认为,当时的赖国国都在汝宁境域,即今河南息县包信镇。汝宁,秦代时属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颖川郡;其境域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西周景王贵七年赖国被楚国所灭后,赖氏后裔被迫迁徙至鄢陵(今湖北宜城)。关于这段历史,《春秋左传·昭公四年》有一段记述:“楚子以诸侯伐吴……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璧,士袒,舆櫬从之,造于军中。王问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櫬。’王从之,迁赖于鄢。”鄢即荆州的鄢陵,在今湖北宜城一带,一度为楚国都城,并非河南鄢陵。颍川赖氏后裔长时间在荆州一带繁衍生息。所以,《元和姓纂》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太守赖先,蜀零陵(今湖南零陵)太守赖文。”其活动范围也都在古荆州境域。

秦王朝短暂的统一中国后,由于秦二世的昏庸无度爆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反秦战争,大批中原先民为避战乱纷纷南下。赖氏也开始了南徙的经途。

东晋兴宁年元年(公元363年),颍川赖氏的赖忠诚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府,举家迁徙至虔州。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赖忠诚的儿子赖光擢官为浙江观察御史,举家迁居浙江松阳,繁衍发展了松阳赖氏一族。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赖光的裔孙赖遇任江东太守,他奏请朝廷准许他以松阳为府第。晋安帝司马德宗恩准并御笔题写“松阳世家”匾赐予赖遇。松阳赖氏以“松阳”为郡望,成为当地望族。

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资料载:南北朝后期,松阳赖氏的赖灿有七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留居松阳,其余五个儿子全部迁往江西。后来,留居松阳的赖氏后裔又有一些人迁居福建,先后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以及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其中,居于诏安的赖延显生有五个儿子,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地。据台湾《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载:东晋安帝四年(公元400年),颖川赖氏有一支迁居潭州丰陆桴原(今湖南长沙),不久又迁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至宋朝时期又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

南北朝元嘉十一~三十年间(公元434~453年),颖川赖氏第五十七世、赖光的后裔赖硕与其弟赖毅为避战乱迁徙至江西宁都,再迁居南康郡揭阳。赖硕的裔孙赖得(赖硕第三子赖灿的儿子)入仕,由宁都迁居福建上杭古田。赖得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赖标由古田迁居宁化石壁。“南康”为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郡,东晋时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赖硕在南康开基南康赖氏一族,这一支赖氏以“南康”为堂号。这支赖氏中又有人迁居赤竹坪,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赤竹坪改虔化县,他们也改称虔化赖氏。其后裔播衍湖南潭州、福建汀州、清流、宁化、上杭、永定等地。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赖得的次子赖桂自浙江松阳迁居宁化石牛村(今曹坊双石)。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松阳赖氏的后裔赖标迁居汀州古路上杭县古田。赖标的裔孙始迁居清流,其后裔分居赖安、赖武等地。

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江西雩都(今宁都赖村)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赖斐。赖斐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以七岁能文,弱冠通九经百氏而远近知名。唐乾元年间,赖斐中进士,被任命为崇义馆校书郎。但赖斐无意于宦途,悄然引退,回到家乡,以诗书安享余年。赖斐的崇高的胸怀得到许多人的敬重。唐大历初年(公元766年),于都县令李景肠说:“三国时隐士庞统名其家乡日冠盖,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称其家乡为通德,赖棐与他们比并不逊色”。于是,人们把赖棐的住宅称为“秘书坊”。赖氏后裔以“秘书堂”为堂号,祀祠先祖。

唐朝末期,赖硕的后裔赖由率领族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进,定居于长汀,后又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进一步迁到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也是赖氏在南方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赖朝英出任福建汀州府宁化知县,举家定居于宁化石壁田心。福建、广东许多赖氏族人都是赖朝英一支的后裔。

宋朝时期,中原一带的赖氏族人一部分以起源地为轴心逐渐向周边地区扩衍。河南郡、河内郡都是赖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河南郡境域相当如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河内郡境域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以至野王(今河南沁阳)。赖氏是这两郡的当地望族。这里的赖氏族人分别以“河南”、“河内”为郡望。

北宋年间,赖二十郎从福建清流县移居永安安砂,是为永安赖氏始祖;其后裔分迁到安砂、曹远、大湖、小陶及永安城关等地。南宋初期,赖小一从永安安砂迁徙至龙岩;赖小二从永安城区移居永安大湖。其后,永安安砂赖氏的赖千一的后裔,一支移居留塘,一支移居曹远;赖千五的长子、第三子的一支移居明溪。据永安大陶洋头《赖氏族谱》载:赖氏第四十六世明房,仕宋为处州路(今浙江)松阳县尹,封为松阳大夫。明房之孙二十郎宦游延平府浮流村(今永安),卜居安砂。二十郎次曾孙小七(字志大)于南宋年间移居赖山林口坪(今漳平市新桥镇南半村),忠演于明正德年间由赖山迁居永安小陶大陶洋头峰头坑,生三子,长子玄朝、次子玄坤、三子玄圭。另据贡川《赖氏家谱》载,先祖赖安,由南剑州迁徙沙邑之贡川定居,郡望为颖川。

另一部分赖氏族人则纷纷渡江南下,向江南诸地扩衍。南宋时,湖南也已有大量的赖氏族人。据湖南的一些《赖氏族谱》载,湖南最早的赖氏来之福建汀州上杭县古田,为赖标的后裔,居于三湘、益阳一带。著名的茶贩起义军领袖赖文政就是湖南人。赖文政,一名五,南宋荆南人(今湖南),以种茶、茶贩为生。当时的茶赋是朝廷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朝廷垄断茶叶的经营。广大茶家不堪朝廷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赖文政参加了湖南茶贩起义。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赖文政被湖北茶贩推为领袖。领导的茶军自湖北起义,进而转入湖南、江西,多次打败官军。赖文政领导的起义军是得到广大百姓支持的。曾居宰相的周必大向朝廷奏报说:当地居民给起义军通风报信,“故彼设伏而我不知,我设伏则彼引避”。官吏赵善括也说,百姓与起义军“互相交结”。朝廷调集重兵进行镇压,也屡战屡败。后来朝廷任用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专力镇压茶贩起义军。辛弃疾把赖文政引诱到江州后杀害,茶农起义才失败了。

在宋朝时期,江西石城秋溪颍川赖氏的一支迁居宁化石壁,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迁居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裔孙东渡台湾。

赖六的次子赖朝美为南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时进士,初授巡检,后升任武平县令,擢升为中宪大夫,举家定居福建永定,为永定汤湖赖氏开基始祖;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其后裔由上杭迁居永定。据明溪瀚仙《松阳赖氏家谱》载:赖标的第十二世孙赖万一为安远巡检。他的孙子赖通正迁居明溪胡坊大地。赖通正的第五世孙赖益有四个儿子:长子赖念四迁居明溪瀚仙岩地,为瀚仙岩地赖氏开基始祖;次子赖念五迁居闽县;第三子赖念六迁居晋江;第四子赖念七迁居建安。赖念四的第九世孙赖丙一迁居永安;第十世孙赖宗胜(赖甲一的季子)迁居明溪城东,为明溪城东赖氏开基始祖。

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赖极(报),号素轩,从江西宁都迁居宁化登荣巷(赖家巷)。

宋末元初,赖廷贵的裔孙赖泽翁由泉州择居晋江八仙山凤山里。晋江赖厝赖氏为当地名门望族,人才辈出:赖忠郎为明翰林侍讲、江东太守中宪大夫;南宋时期,赖标的第十二世孙赖五为守殿将军。他有九个儿子,其中赖八迁居清流、当化;赖九迁居上杭;赖十迁居大埔,后又转徙汀州赖坊;赖十三迁居兴宁、长乐。

元朝时期,赖廷贵(赖雍的长子)由福建宁化田心(赤岭马江)迁居泉州赖厝(今晋江青阳镇赖厝村),遂为泉州赖厝始祖。赖廷贵有五个儿子:长子赖隆、次子赖卜英、季子赖卜芳、第四子赖十芳、第五子赖十梦。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赖氏第九世祖赖凤进士出身,为兵部给事中;其第十一世祖赖庭桧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进士,为四川按察使;其第十二世祖赖克俊为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二甲一名传胪,授礼部郎中;其第十二世祖赖长熙为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进士,授广西思州正堂。

值得一提的是赖存业与海青天海瑞结下了一段情谊。明嘉靖年间,泉州赖厝的赖存业、赖存谨兄弟均为贡生。赖存业以岁贡出任琼州教谕。当时,海瑞考入庠(秀才),赖存业成了海瑞的老师。赖存业对海瑞极为器重;海瑞对老师也非常尊重。后来,海瑞在南京吏部任职时特为恩师立匾额,题写了“兄弟明经”、“两邦总翰”二匾。现在这两匾仍然挂在青阳镇赖厝村赖氏家庙内。泉州赖厝的赖氏后裔分衍福建的惠安涂岭、罗溪、德化、平和、长汀、内坑社仔村以及台湾、新加坡等地。

明朝初年,赖氏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在明朝中期,有大量赖氏族人随军分播广西地区,逐渐在当地融合为壮族。

福建赖氏族人纷纷迁徙至广东潮州地区。明朝初期,赖七的次子赖祖华、赖祖三由宁化迁居广东梅县的程乡四都开基。宁化知县、宁化县石壁乡城田心赖氏开基始祖赖朝英的后裔迁入广东海阳县上饶上坪村(今广东饶平上饶镇)置业创基;另一支迁入海阳县新丰葵坑、蔡子角(今广东饶平)等处安家立业。不久,又有福建赖氏族人迁居广东揭阳县坡洋,开基其赖氏一族;明末,其后裔赖龙渠又从揭阳县坡洋迁往潮阳县黄陇都埔尾(今两英镇)另创基业。

明洪武初,永安大湖赖小二的第九世孙赖志仁迁居明溪城南门,为明溪城南门赖氏开基始祖。赖志仁有三个儿子:长子赖宗佑、次子赖宗宝迁居沙县;第三子赖宗继留居明溪城南门。赖宗纱的后裔分居胡坊奋发新华坊。

明朝中叶,福建诏安县人赖洪和 迁徙至广东潮州贵山都官田赖厝乡(今谷饶镇),开基当地赖氏一族;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其裔孙赖明初移居黄陇都司马浦下乡(今司马浦镇)。清初,福建莆田的赖奕强兄弟四人分别迁徙至广东南澳云盖寺(今云澳)、海阳县金石村(今潮安金石镇)、澄海县港口村(今澄城镇)、澄海县东陇村(今东里镇)建村立寨。当时广东的东陇、樟林是对外通商口岸,造船业比较发达。赖奕强、赖奕明本是有名的造船工匠,很容易就在滨海之地安居立业。因此,兄弟俩便成为东陇、樟林两地赖氏的开基始祖。现在潮汕赖氏人口约十二万余人。

明至清时,福建赖氏族人也陆续迁徙至湖南。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福建上杭的赖熙照经商入湘,衍居于益阳欧公店。据湖南《宁乡赖氏族谱》载:明末清初,福建的赖时能、赖时泰兄弟入湘。赖时能先迁衡阳三泥洞,后居湘乡评事二十九都黄泥洞,时泰公居湘乡宣丰二十都杏子区藏石冲。

清朝初期,福建赖氏有十支迁至广东宁乡。这十支赖氏的先祖为世居福建的赖待衿。赖待衿有三个儿子:赖寿卿、赖明甫、赖舞庭。赖寿卿的后裔子念、子广、子仪,赖明甫后裔子海、子凤、子勤、子嘉、子岳,赖舞庭后裔子兆、子任共十支,陆续迁至湖南宁乡。清顺治间(公元1644~1661年),又有福建的赖应元迁居湖南醴陵高冈冲;其后裔分布于石报滩、龙山铺、神福港等地。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福建龙岩的赖起镕迁居醴陵枧头洲;其后裔分布于普口市、萍乡等地。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福建汀州赖炳元迁居炎陵十都圩。

明末清初,赖氏族人开始迁徙至台湾。据《台湾文化志》、《云林沿革志》等书载:南明永历三十一年(公元1677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原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还有一位赖氏人与林杞一起入垦台湾竹山镇后埔社寮东埔蚋,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岛的赖氏人。

据台湾《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中记载,他们是在东晋安帝四年(公元400年)迁居潭州丰陆桴原(今湖南长沙一带)的,此后不久又迁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至宋朝时期又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

此外又有谱称,东晋时期,有位名叫赖忠诫的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守,至其孙赖硕等人时西迁入江西,定居于虔州阳都,其后代便在当地发展繁衍。至唐末时,这支赖氏族人又在赖由得率领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进,定居于长汀,后又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进一步迁到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也是赖氏在南方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

另外,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数据也说,居住在松阳的赖氏族人大约在南北朝后期的赖灿时因生有七个儿子的缘故而分为七支,其中有两支留居松阳,另外五支全部迁往江西。留居松阳的人后来又有一些迁居福建,先后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以及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其中居于诏安的赖延显生子五人,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乡,或者留居当地,分别成为各有关地区的开基祖。

综合以上各支家谱的记载,原生活在发祥地或颖川郡的赖氏族人大约在东晋时开始向南方迁徙,定居在浙江松阳一带,以后又进一步分衍出南康郡望,并以松阳、南康为中心向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发展,散居在许多县乡之中,遂使赖氏成为南方大姓之一。

至于赖氏族人向台湾的迁徙,大约开始于明清之际,是由郑成功收复台湾一事引起的。据《台湾文化志》、《云林沿革志》等书记载,早在南明永历三十一年(公元1677年),就有原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外还有一位赖氏族人与林杞一起入垦台湾竹山镇后埔社寮东埔蚋,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岛的赖氏族人。此后,随着清朝统治在台湾岛的完全确立,又相继有一些赖氏族人由东南沿海迁居台湾。

这些迁徙可考的约有十四次,分布于清康熙三十四年~道光十五年之间(公元1695~1835年),其中清康熙时期三次,清雍正时期一次,清乾隆时期七次,清嘉庆时期二次,清道光时期一次。如据《新埔赖氏族谱》记载,在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有漳州平和县葛竹乡人赖天经入迁台北板桥镇,成为新埔赖氏开基祖。另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数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居住在平和县心田乡的赖云从迁居台中三份埔,有子五人各具才能,人称“心田五美”,后来发展成为台中一带影响最大的赖氏支派。又据《台北县志稿·开辟志》记载,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广东人赖玉苍与曹姓人一起迁居台北,倡建今阳明山区士林镇市街。另据《屏东县古碑文集》记载,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有位名叫赖永汉的人迁居县中坊寮街,从此也在当地发展繁衍。另外,据德化《侯卿赖氏族谱》记载,该县下涌东阳派的赖祖等八人,因前往台湾经简而定居于彰化院务三佳春。

总计,由大陆沿海陆续迁往台湾的赖氏族人以原居于福建南部的漳州、泉州各县耆为最多,其次为广东饶平、大埔、揭阳、福建宁化等地的人。其中来自福建南部的人在迁入台湾后多居住在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而来自广东的赖氏族人则定居在台湾的北部和中部,如新竹、苗栗、桃园、台中等地。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如今,赖氏在台湾是一个大姓,在姓氏人口中排列第十五位。

分布

先秦时期,赖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地区。秦汉两晋时,赖姓已经播迁到江南各地,西处四川、湖南,南抵广东、福建,东临江西、浙江。唐宋之际赖姓已分布在长江以南形成了优势。清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赖姓人口稀少,福建是赖姓的主要集聚之地。

明朝时期,赖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二位。江西为赖姓第一大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二省,这二省赖姓大约占赖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全国赖姓的人口聚集中心在赣、粤、闽地区。

当代赖姓的人口已达到260万,排全国第一百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赖姓人口由13万激增到260万,增长了近20倍,赖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赖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江西、台湾,这四省集中了赖姓总入口的79%。其次分布于四川、重庆、广西、贵州、浙江、湖南,这六省市大约又占17%。广东为当代赖姓人口第一大省,居住了赖姓总人口的27%。长江以南多赖姓,已经形成了以粤闽为中心的赖姓聚集区。在600年间,赖姓人口主要由南部向北和西南迁移。

赖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琼、赣闽台、广西东部、湖南南部、浙江南部,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9.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人群。在广西西部、贵州大部、四川东南、重庆西南、湖南中部、鄂皖南、浙江中部,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0.3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2%的人群。

今日赖氏族人以广东省居多,约占全国赖氏人口的54%左右。赖氏族人在分布上所以呈南多北少局面,与其历史源流有密切关系。如历史上的赖氏知名人物多集中在南方,北方较少,甚至几乎没有。如唐朝时期的赖是雩都人,宋朝时期的赖文俊是处州人,赖绂是清流人,赖良遂是长汀人,赖梦龄是福宁人,赖文政是荆南人;元朝时期的赖陆孙是宁化人,赖良是天台人;明朝时期的赖厚福是增城人,赖献民是龙岩人,赖瑛是广昌人,赖祖是南康人,赖凤是泉州人,赖廷用是永定人,赖隆是河源人,赖嘉谟是永丰人,赖万耀是英德人,赖道南是永安人,赖燧是平和人;清朝时期的赖华钟是明溪人,赖文光是嘉应人,赖以邠是仁和人,赖锐是城西人,赖馄生是会昌人,赖文鸿是广西人;现当代赖和是彭化人,赖心辉是三台人,赖世璜是石城人,赖可可是广东人,赖传珠是赣县人,赖汝樵是平江人,赖若愚是五台人,赖昌祚是瑞金人,赖经邦是吉安人,赖少其是普宁人,赖亚力是内江人,赖其芳是武平人,赖绍尧是汝城人,赖春风是宁冈人,赖祖武是福州人,赖爱光是惠阳人,等等。

从上述这些赖氏名人的籍贯上,可以看出其主要集中在福建、广束、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大体符合赖氏族人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规律。

【迁徙入闽】

周封赖国今在河南省息县包信镇。《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宋朝人郑樵所撰《通志·氏族略》以及存于息县褒信镇东岳庙的清道光二十七年《重修东岳庙碑》记载:“包信镇,古春秋赖国地也。汉为褒信县……”。现代史学家顾颉刚、谭其骧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同样标志古赖国于今河南息县东北包信镇。

自赖国被楚所灭,其遗民迁鄢陵,还有部分散居于河南的颍川郡、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河内郡(今河南武陟)等地方。此后又逐步向南迁徙。直到宋朝才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以迁居在江西南康(今赣州)和迁河南许昌市的颍川及河南洛阳一带的河南三支望族。由赖国直系遗民迁鄢陵和许昌一带隶颍川郡辖的赖姓其人数最多且影响最大,故以“颍川”为赖姓的郡号。据永定县和蕉岭老族谱载:“由颍川继迁松阳,自庄公始。西晋光公,字列宝,官浙东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颖,卒于军,返葬浙东。一子元。元二子:长庄,次厚。迁松阳家焉”。庄公之子遇,任江东太守,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上本奏请所居松阳为郡,晋安帝准奏。叔颖66世孙硕公,字仲芳。官太常侍少卿,于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时遇世乱,辞官偕弟毅迁南康郡之揭阳(今赣州),隐居黄洋界之桴源。盖松阳迁徙后直以桴源为乐土矣。元嘉末又徙居赤竹坪筑室开居。后赤竹坪改虔化县治(今宁都县城),递传郁、徽、灿公,时蕃衍日盛,从此鼎盛,形成旺族,便以“南康”为赖姓的又一郡号。

唐末,赖得由江西宁都沿石城入闽,定居于长汀。据《清流县姓氏资料》载:赖姓郡望颖川,世居河南省颖川。东晋太和元年(366年),因兵乱赖氏后裔迁徙活州丰宁桴原;后定居安远松阳。唐乾符元年(874年),赖氏后裔赖标徙居汀州古路上杭县古田;五代十国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赖标之孙始迁居清流县赖安、赖武等地。迁入清流县的赖姓主要定居清流县赖安、赖武,其后裔播迁县内各地。

唐宋时期多支赖姓入迁宁化肇基繁衍。宁化下曹《赖氏松阳谱》载:唐武德五年(622年),赖德之子赖桂,自浙江松阳迁居宁化石牛村(今曹坊双石村)。另一谱载:龙泉,家居江西吉安,转徙宁都,后逃难外迁,兄弟三人同盟“逢石下居”:长居宁化城乌龟石前;次居宁化会同里石岭前(曹坊上赖);三居上杭赤面石。

据广东梅州《赖氏族谱》载:南北朝元嘉末年(453年),这一支赖氏的第三十世祖赖硕迁徙至江西宁都,为闽、粤、赣赖姓奉为开开基始祖。赖硕的裔孙赖得(赖硕的第三子赖灿的次子)仕唐,官至太尉,由宁都迁居福建上杭古田。赖得有3个儿子:赖标、赖桂、赖枢;其中,长子赖标由古田迁居宁化石壁。南宋时,赖标的第十一世孙赖五为守殿将军。他有9个儿子,依次名六郎至十四郎。其中赖八郎后裔衍至清流、归化;赖九郎迁居上杭;赖十郎迁居大埔,后又转徙汀州赖坊;赖十三郎迁居兴宁、长乐。

宁化中沙练畲《松阳赖氏族谱》:晋永兴间(304—306年),士瑞迁居松阳,其子名迂,字臣庆,任东江太守。又一传至相国茹公,食邑颍川,遂家于此,代代相传。至宋绍兴间,极(报)公,号素轩,自宁都迁居宁化登荣巷(赖家巷)。后裔衍中沙练畲。

平和、台湾《赖氏族谱》:五胡乱华时,八世评一郎与九世孙赖深,自河南迁江西南康。深子重郎,东晋真州知府,其子功行,卜居虔州,定居松阳,为松阳始祖。下传十八世硕,晋末居虔化。生三子:长、次留守;三迁长沙。至二十一世赖标,唐末,征西番将军。后定居宁化石壁。赖标入闽不久,其二弟赖极(?)、三弟赖枢,亦先后迁闽。

台湾台中《赖氏大族谱》:三十三世朝英于宋英宗时(1064—1067年)迁居宁化石壁。其子二六公(亦名宁化公、万芳公),生九子分衍各地:荆,为大溪庵后祖;梁,为芦溪葛竹始祖;雍,为田心房始祖;豫、徐、杨三子隨母许氏衍往惠潮开基;青、衮、冀三子隨母黄氏留居宁化石壁守祖祠。

诏安《赖氏族谱》开基祖赖雍,原藉闽西宁化县,明洪武初年,迁至诏安田心。生五子:长卜隆,衍平和县双溪心田;次卜英,留居诏安;三卜芳,迁平和芦溪案头开基;四卜茂,住诏安都下葛。在田心建有祖祠名“颍州公祠”。由于重视子孙的文化教育,从明代中期至清光绪间,该家族共有文武功名者332人,其中进士一名,举人14名。

据湖南的一些《赖氏族谱》载,湖南最早的赖姓来之福建汀州上杭县古田,为赖标的后裔,居于三湘、益阳一带。

隆安二年(398年),赖光的裔孙赖遇任江东太守,他奏请朝廷准许他以松阳为府第。晋安帝司马德宗恩准并御笔题写“松阳世家”匾赐予赖遇。松阳赖姓以“松阳”为郡望,成为当地望族。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资料载:南北朝后期,松阳赖姓的赖灿有7个儿子,其中2个儿子留居松阳,其余5个儿子全部迁往江西。后来,留居松阳的赖姓后裔又有一些人迁居福建,先后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古田、延平、永安、南靖、诏安、平和,以及广东程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其中,居于诏安的赖显生有5个儿子,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地。

据台湾《西盛赖氏族谱·松阳七十二房考略》载:东晋安帝四年(400年),颍川赖姓有一支迁居潭州丰陆桴源(今湖南长沙一带),不久又迁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至宋代又迁居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壁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

武德五年(622年),赖得的次子赖桂自浙江松阳迁居宁化石牛村(今曹坊双石)。(见宁化下曹《松阳赖氏族谱》)

硕公的第三子灿公生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彦。昭公留居祖地赤竹坪(虔化即今宁都);度公返迁桴源(后裔又迁广东);明公之子由虔化迁水西(江西抚州);思公迁江西石城;求公迁江西会昌。得公原居虔化,而长子标公锦衣卫仕唐,升直殿大将军。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闽省寇乱,统兵剿寇平乱。奉旨西征,功勋卓著,升直殿大将军,奉谕敕守镇闽汀,其极、枢二弟也随迁入闽。高宗甲戍年(674年)闽省寇乱,加封威武都将军,统兵五路,由松阳出发,至建宁之疆,乱寇闻而丧胆,追至上杭地界,一鼓而定,蒙圣恩谕敕,镇守闽汀上杭古田坪埔,遂率眷属而家。公奉旨莅任,仁政于民,垦荒造田,号称“周公复生”。盖因扶佐皇朝,功劳盖世,传十一世子孙,皆世袭将军。

唐代,叔颖的第三十三世孙赖标奉旨率兵入闽剿寇平乱,由松阳入闽,镇守汀州上杭古田。其弟赖极,唐举孝廉,官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太守,仁政爱民,也由松阳迁上杭古田,后又继迁宁化石壁村开基,曾改郡名为石源郡;三弟赖枢由松阳迁汀州清流县。赖标、赖极、赖枢兄弟三人为赖氏入闽姓祖。赖标的第三世孙六郎公有四子。到元代,元太祖即位时,六郎的儿子很有出息,赖虞观、赖朝美有天恩户、天明户之称谓,虞观的开天恩户在西川郡,西川郡是赖氏自松阳郡之后的一个郡望。其义取叔颖公为文王之子,远祖文王迁于岐山,出自西岐,如川之流,溯厥本源,所以称“西川郡”。子孙后代繁衍闽、粤、台各地,播迁海内外。

唐大历初(约766年),于都县令李景肠说:“三国时隐士庞统名其家乡曰冠盖,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称其家乡为通德,赖棐与他们比并不逊色”。于是,人们把赖棐的住宅称为“秘书坊”。赖姓后裔以“秘书堂”为堂号,祀祠先祖。唐末时,赖硕的后裔赖由率领族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建,定居于长汀,后又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间又进一步迁到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也是赖姓在南方影响较大的一个支派。唐乾符年间(874-879年),赖朝英出任汀州府宁化知县,举家定居于宁化石壁田心。福建、广东许多赖姓族人都是赖朝英一支的后裔。

北宋末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更多的赖姓裔孙向福建西部、南部,广东东部、北部迁徙。进入闽省的赖姓裔孙其上祖也许就不单是一个标公及其兄弟一脉派系的了。明代,赖姓后裔又继续不断的向南迁徙,进入广东、广西及沿海一带。宋末元初,赖廷贵的裔孙赖泽翁由泉州择居晋江八仙山凤山里。晋江赖厝赖姓为当地名门望族赖忠郎为明翰林侍讲、江东太守中宪大夫。

【播迁海内外】

福建赖氏不断迁徙广东、广西、江西和台湾等省市。福建赖姓迁海南始祖赖朝奉,莆田人,进士出身,官任中宪大夫,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由闽入琼,落籍琼城。陈良学《宁化石壁:陕西客家的不解之缘》:陕西商州平远客家人《赖氏族谱》(清道光十九年抄本)“陕西修谱序引”载称:赖氏得姓始祖叔颖,乃黄帝二十九代玄孙,周文王第十三子,周武王之弟,因伐纣有功,封于赖国,其子孙以国为姓,以颍川为发祥郡望。叔颖二十七世赖光,由颍川迁浙江松阳,其后子孙蕃衍,分支别派,迁徙于江西广东、福建者居多。陕西紫阳《赖氏族谱》载:唐僖宗乾符年间,赖光后裔赖标郎(二十一世)官任值殿将军,其家自松阳徙至福建汀州古路上杭之古田,标郎为福建赖姓始祖。汀州赖氏衍传至朝英,任宁化知县,年老缷任后定居宁化石壁乡。明初,朝英次孙六十二郎,从石壁迁居平和县芦溪葛竹村(后划归南靖县辖),是为葛竹赖氏始祖。汀州赖氏历十代到天饧、天爵。天爵于明初在永安大湖曲尺街创建天爵公祠。到清嘉庆间,壬戍科进士赖化钟主持改建为赖氏家庙;明洪武二年,由宁化石壁迁居南靖的赖氏子孙也在葛竹村后坪埔兴建赖氏家庙(葛竹大宗)。乾隆中业,汀州赖氏十五代孙赖天元、太元、高元、禄元、升元、福元、寿元及聪顺诸公,由福建迁徙至陕西兴安府,布居在安康县恒口、紫阳县松河流域等地。赖氏初到陕八人,有七人都居住在紫阳县松河流域,“七元河”由是得名,并沿袭至今,五大房已繁衍九代人,计300余口人。商州平远客家人《赖氏族谱》“陕西修谱序引”还载:颖川赖氏衍传至第四十七世孙朝羙一支,由中原迁居汀州永定县汤湖,朝羙生子明佐(四十八世)。明佐生三子,第三子显吉(四十九世)。显吉生二子,长子千八郎(五十世),与母亲因见广东梅州山清水秀,遂卜居之。迨后又迁于平远县而居。衍传至五十四世廷辅,生子念七郎(五十五世)又迁于程乡县大林乡罗田居住。传到六十世良秀,生二子:孔礼、孔仪,迁居湖南浏阳县。乾隆三十五年,28岁的孔礼携妻和长子凤传,谐同父母以及颜姓舅氏,举家迁居陕西洛南县小渠保杨家街,今称“广东坪”。赖氏自六十一世孔礼迁陕,至今已传承到七十世。

明末清初,赖姓族人开始迁徙至台湾。据《台湾文化志》、《云林沿革志》等书载:南明永历三十一年(1677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原郑成功部将赖某与杜某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及山脚庄;另还有一位赖姓人与林杞一起入垦台湾竹山镇后埔社寮东埔蚋,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岛的赖姓人。据《新埔赖氏族谱》记载: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宁化公后裔天经公由漳州平和县葛竹乡迁入台湾北板桥镇,成为新埔赖姓开基祖。由大陆迁往台湾省的赖姓,以原居福建龙岩、漳州、泉州各县者为最多,赖姓,是台湾第十五大姓,其中有不少是宁化客家赖氏裔孙,台北《赖氏族谱》(颍川赖氏)载:宋时,先祖自虔州石城里之秋溪迁居闽汀州宁化石壁。明洪武二年(1369年),再迁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于清康熙间,裔孙东渡台湾。台湾赖氏大都居在台湾的台中、台北、彰化、嘉义,尤其是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为众。也有部分迁移偏远的南方山区甚至海外,去新加坡等地谋生。平和县心田乡老家移民渡海来台开始,即定居于三十张犁,从经营糖廍开始,逐渐拓展其事业版图,而终成为地方首富。尔后,从三分埔、二分埔、赖厝乃至军功寮、浊水巷一带,都可见赖姓族人的趿迹,从日据时代至光复以后,赖姓族人一直是台中市的望族,时至今日仍居地方各项重要职位者,不胜枚举,对地方发展及各项建设影响甚钜。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堂号

南康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西川堂:以望立堂。

松阳堂:以望立堂。松阳,旧县名,其地在浙江西南,今并入遂昌县。东晋孝武帝时有赖庄公官拜处州太守,迁居浙江松阳。庄公之子遇公,官拜江东太守,奏请松阳为赖氏郡望,晋安帝亲书“松阳郡”三字以赐之。故赖氏有“松阳旧家”之誉。晋安帝圣旨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郡号之称,各由所居之地而名之。遇赖氏,出于武王封赐之国,郡名颍川,盖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东府知府赖遇,因父赖庄迁居浙江处州府松阳县,奏请松阳之居为郡。请命于朕,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与江东府知府赖遇。锡之松阳,亘古流芳。子孙千亿,忠孝名扬。若太阳之永暴,如青松之坚刚。勅命既颂,四海传扬。大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颍川堂:以望立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颖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朝赖棐,从小聪明,七岁会写文章。二十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西川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字辈

(1)宁都赖氏后裔字派

宁都昭公裔士济房字派

眷佑启先功,芳徽传奕世,贤嗣储国英,廷献宏匡时

宁都桴源度公下三郎公派泰肇公房字派

(自45世到68世字派)

诗书启秀,勋业垂芳,光宗耀祖,济民安邦,慧勇超群,昌隆吉祥

(2)龙南、全南、崇义度公下泰重公派字派

泰秉文国诚,海崇思振益,华绍元修德,期扬世懋容,和兆庆愈允,正祥复运周,仁让传先训,诗书启大猷,家声联济美,芳名定作求,谱延昭日月,贵显佐朝光,纯廉兴礼义,发远乃隆昌

(3)会昌县度公下泰宁公裔隆恩公房字派

继显汝国存,甫可均思子,秉广清奇隆,学望昭宏崇,元和钟淑懿,厚基肇平章,敬慎承虔佑,慈惠孚遐芳

(4)瑞金市泰亨公派字辈

巽永庆道春,桂崇迁笃肇,克梦卿爱必,奎传朝仲元,万卿宠祖思,韶天世德学,汝维时圣定,昌显光辉远,士抡裕泽长,万载文明盛,祥开吉善家,方腾兰秀瑞,宗衍应荣华

(5)定南泰通公派字辈

复泰同宗本,源流世泽长,深恩胜引选,逢运应光昌,礼义成先训,诗书裕善良,文章兴事业,孝友庆芬芳,振其凌云志,声名定显扬

(6)定南度公下友信公派思九公房字派(加点为辈字)

思九(二字名)德文(二字名)万(一字派)派清,文日士友正赖明,缵绪(二字助语)先嗣自斯上,承宗世泽必臻荣(三字助语),国际唐虞运,吉庆万年顺,富硕驰名扬,善美家声远,丁财贵恒昌,勤奋立秀学,繁荣长发祥,言行忠为本,文武延康强

(7)会昌县彦公下栋公裔盛隆公房字派

国友汝昌兴,效学先之承,德泽芳微远,嘉祥景运新,桂兰开芪秀,发达胜阳春,继作元良辅,荣封颂圣明,英才庆际会,万世起人文

(8)会昌县得公下标公裔仁公房字派

仁文有天日,圣上达尊明,贤德征祥瑞,兴邦泽世长,克承先祖训,景亭爱传芳,国家逢泰运,君相定荣昌,作求思良法,永远绍书香

(9)会昌县得公下标公裔士拔公房字派

赖国隆万载,世昌盛千年,人生武则崇,廷士文肇锦,祖德传芳远,功宗衍庆长,承先光瑞彩,裕后显冢庭

(10)会昌县得公下极公裔克绍公房字派

文德钦赖芪有,万世芳声永传,祖泽长辉家道,兴昌扬名邦国

(11)会昌县度裔泰重公下国泰公派良昌公房字派

泰秉文国宗,敏崇思赖文,良继魁修德,期扬世懋容,和肇庆愈允,正祥复运周,孝友富家训,诗书启后贤,佳声联齐美,芳名定作求

(12)会昌县求公裔扬公下则信公房字派

迁献久大泽,克绍裕鼎宗,家声承先绪,治亿赖文章

(13)会昌县思公下兰公裔必清公房字派

世芳金廷学吴,成名大振家声,光绍先泽永有,富良全轮焕发

(14)上犹营前得公下明选公派道奇公房字辈

六朝明显千,五福先言寿,文盛道建松,成应昌世振,兆书香作宝,学渊贻家光,卿阁鸿猷展,名义定克章

(15)信丰罗兜得公下德美公派永诚公房字派

永汝万茂济爵奎,惟君启世昌,隆盛时方发,荣华日正长,雍和敦一本,爱敬植三纲,礼义贻谟善,诗书绍述光,家声钟鼎重,国土玉金相,绩著朝廷伟,名传史策香,裕垂钦祖泽,庆衍纪松阳

(16)信丰小江思公下萃公裔经公房字派

寿玉瑞明元,迪亨添以贤,克成昌太世,从斯启佑全,立本同居正,中和致有先,光宜文作用,可久得其年,积德余家庆,培心种福田,科学兴华国,英名扬环宇

(17)安远县度公下,思公下荪公裔光辅公派,得公下明佐公裔积琼公房,都公裔凤公房联修字派辉联承兴,光祖耀宗,尊仁明义,立本衍荣,福禄寿喜,财丰扬庭,文经武纬,奇勋标铭,安邦治国,泽业富民,崇功昭华,继世昌盛

(18)南康市得公度公两派民国31年起联修字派

厚道纪恒心,化美起汉英,恩源培贵造,育秀佐奇功,祖德承芳远,文才普新章,立志耀中华,建勋永泽长

(19)寻乌得公下标公裔本仁公派关君公房世派

千德子贵玉福宗,永文以上举元才,登荣亦世邦,家声定卜能光大,祖泽相承日广来,学业渊源多捷步,艺林果夺锦衣回,继志有英贤,松阳自古传,箕裘长济美,庆祝万斯年,簪缨耀甲第,博雅冠九天

(20)全国赖氏海内外统一辈序诗(十天干冠首,五言排律)

甲第簪缨在,乙源沛泽丰,丙阳天地照,丁实岁时逢,戊育蕃滋润,己传起敬崇,庚强人自厚,辛旺事能通,壬大来章绂,癸全万福同

(1) (21)台湾苗栗县赖氏各公派字辈(沿用大陆祖系字辈) .

粤·蕉岭贵贤公派字辈(十世起)

则伯夫君有以开,永久复兴世传来,家修庭献昭先烈,道德经帮广智仁,从善能昌贻继远,发生鼎盛尚敦伦

粤·长乐横坑德祥公派-(十四世起)

维展崇发,贵仁号光,聪明正大,英俊贤良,仅维善德,金玉全堂,荣华燠耀,永世其昌

粤·大埔县廖光大圳子贵公下

文武赞周德,天和燠国光,盛朝乔梓茂,胜日桂兰芳,大振家声远,新兴事业昌,源泉运万载,全玉满华堂

粤·陆丰县黄圹河料峰寨登祥公派字辈

秀云凌茂光明德,家声裕振福贤昆

粤。饶平县金长村坑头田心庄专一公派字辈

士宗孔孟学,贤志颜曾书,诗书传先圣,文章绍大儒,芳名光国史,盛德赞皇图,奕世承天佑,炽昌咨显谟

闽·南靖永丰里吴宅社仕勇公派

明义应宗士国庭,天开文运起云腾,荣华富贵飘芳远,克振家声万代亨

闽·南靖县永丰里桥头社马蹄背孟五郎公派

仕富文庆茂,新荣振嘉声,芳德长兴盛,光明正生昌(后十世为来台裔孙修正)

闽·晋江县南门外引都赖厝乡国宠公派

祖德流芳远,贻谋燕翼方,传家诗礼教,华国赋文章,存心忠孝友,笃行让温良,图书垂后裕,科第耀前先,衍派应丕振,箕裘克绍长,敦宗兼睦族,奕世永其昌

粤·平远县东石乡杨梅坑念二郎公下千八郎公支派字辈

朝连昆玉振纲常,燠彩满庭庆吉昌,桂发兰生荣耀祖,财丁双进永传扬

粤·蕉岭昭福乡弥陀公长房系佰二公派字辈

佰乾一祥伯念思,文德石仁复时生,锡发梦汉昌荣清,国振逢运佑忠兴,传溪璋台华明耀,礼义智信庆吉昌

(以上十房字辈由台湾苗栗县赖松森先生提供)

(22)宁都官竹园萃公后裔字派

树统瞻良毓,名儒应运兴,经纶辉宇宙,忠厚肇云仍,杞梓观光近,人材日上蒸

新增派:连登科甲第,富贵贯乾坤,亿兆斯年盛,启昌群纯贤

(23)石城县屏山蕙公后裔字派

叔伯孟仲季,荣吉文昌显,应运昭庆盛,名世才德见,宏道敦书礼,成器尊瑚琏,泰来开贤裔,永远家声善,华国诚正端,俊生启元祯

(24)石城县崇思堂字辈

郎思钧伯宗,彦孔英毓一,继世泳吉昌,克承宜宏道,建德由大经,邦家光维士,兆汝新廷登,凤麟祥庆瑞,炎汉炳寰球,华国欣长治八修新增字派:盛时著文章,民康乐荣耀

(25)宁都莲湖琴公后裔字派

眷佑起先功,芳徽传亦世,嗣贤储俊英,廷献宏匡济,家国永兴隆,子孙能善继,学而时习之,日道德仁义,忠厚以存心,尔其怀祖惠

(26)广昌县思公后裔字派

人文传世学,经济显明升,其宗欣益衍,充裕庆同荣,运启滋新美,祥和嘉兆兴,儒珍全道守,华国重勋臣,修齐师孔孟,绍述祖唐虞,名邦隆礼义,旺族踵贤才,春生繁茂广,锦展辉煌长

(27)四川威远县修度公房字派

复泰秉文国 汉海崇思振 益华绍元修 德期扬世懋

容和兆庆永 祯祥福成周 孝友传先训 诗书启大猷

家声联济美 芳名定作球

(28)广东清远良广房字辈

佳仁忠凤祥 文华景晋昌

贤名元士盛 行善信安康

孝弟传家远 诗书礼义长

鸿图邦国正 松阳永流芳

(2) (29)江西遂川一支辈份排行:

庄德明先开洪仕,宏展文章振国家.

(30)云南镇雄盐源一支辈份排行:

良贵永先光 文明世发长 勤秀怀方远 送进一年昌

(31)福建福清辈份行第对联:“永世大昌茂克思成忠道;本支宗祖长连济美鸿猷。”一世祖是苍玉公。

(32)四川威远县修度公房字派

复泰秉文国汉海崇思振益华绍元修德期扬世懋

容和兆庆永祯祥福成周孝友传先训诗书启大猷

家声联济美芳名定作球

(33)广东省四会市赖氏辈名排列

天国必定 兆文明超世 宏道成仁永绍帝圣玉赞君廷儒宗先德维庆周贞思皇多士 会朝锡经正大良贤

(34)江西赣县白石上坪排辈

十德子贵玉福宗,永文以上举元才,登荣亦世邦,

家声定卜能光大,祖泽相承日广来,

学业渊源多捷步,艺林果夺锦衣回,

继志有英贤,松阳自古传,箕裘长济美,庆祝万斯年,簪缨耀甲第,博雅冠九天

(35)广东清远开镇公世系:士宗开文学,举进会霖源,奕世昌其远,英雄震国庭。

(36)江西赣县长洛得英公字派:

福应松得显赖廷,

其乾友似周,圣贤立忠良,宪章文武道,德珍宣万方,

名士辉甲第,英才振朝纲,礼义仁智信,厚祚泽世昌,

能臣致国盛,奇勋保民康,经纶举元魁,宗庭耀书香,

继起凌云志,显达家声扬,祥光佑福胤,衍蕃播宇寰

(37)广东省四会市赖氏辈名排列

天国必定 兆文明超世 宏道成仁永绍帝圣玉赞君廷儒宗先德维庆周贞思皇多士 会朝锡经正大良贤

(38)广东清远横荷额坑开镇公世系,

士宗开文学,举进会霖源,奕世昌其远,英雄震国庭

楹联典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水源木本

声远韵长

——广东省罗定县【今市】赖氏宗祠水声堂通用联

秘书世德

御史家声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对联。

秘书归里

御史敢言

——上联典指唐代雩都人赖菜,字忱甫,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通晓九经及诸子百家。乾元年间中进士后,授官崇文馆校书郎,不去就任,退居田里,人称他住的地方为秘书里。下典指说明代广昌人赖瑛,字世杰,永乐年间进士,官御史,刚直坦正,遇事敢言。后官至参政。

志匡王室

名噪秘书

——上联典指赖棐事典,下联典指明赖瑛事典。

松阳世德

颍水家声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秘书世第

积善家声

——此联为赖氏宗祠通用堂联。

五言通用联

好古家声远

秘书衍族长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七言通用联

思亲笃念光前哲

敬祖虔诚荫后贤

——此联为赖氏宗祠“思敬堂”堂联。

秘书遗后家声远

好古传芳世泽长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楹联。

八言通用联以上

颍水周封,绵延万里裔孙传四海

松阳晋敕,勃发千秋业绩布九州

——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大厅口柱】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纲常大节

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

——台湾省台中市赖氏家庙“锡美堂”联。

追本溯源,千秋思祖德

承前启后,万代念宗功

——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致信致诚,秘书世德

爱亲爱族,好古家声

——此联为赖氏宗祠“秘书堂”堂联。

颍水苍茫,流源长远,好古传芳遍华夏

松阳劲翠,叶茂枝繁,秘书遗后逾环球

——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祖祠坐南未山兼丁,丁盛兴华夏

诸公面北艮水运财,才雄振国威

——赖姓宗祠通用联【福建省赖氏宗祠】

先人原重和宗,从明水结庐,望云每忆湖山宅

小子何能耀祖?自丹墀旋里,登堂犹带御炉香

——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曲尺街赖氏家庙联。此联是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曲尺街的赖氏家庙在清嘉庆年间改建竣工后,壬戌科进士赖华钟回乡探亲祭祖时亲笔所题,文字对仗工整精致,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联作者寒窗苦读之后高中进士的喜悦之情和对故里、先人的怀念。对联原是一副木刻金字长联,挂在赖氏家庙的大厅上,可惜早已遗失。

怀恩我祖克勤古俭以光门第

德愿儿孙×是则效丕振家声

——台湾省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寮赖氏宗祠“五美堂”堂联

溯祖德肇西周由秦汉以迄明清屈指二十朝绵绵延延祖豆馨香今胜昔;

衍祖枝在南国从浙赣而蕃闽粤计丁亿万振振蛰蛰衣冠文物后光前。

——永定县汤湖赖氏家庙上堂两柱的对联。

【门楣题辞】

秘书世第

——“秘书世第”题辞出自赖氏第五十四世祖妙通公。族谱载:“西汉平帝时,以文学选举官任秘书郎,升崇政殿大学士,仕至嘉议大夫赠太子太师。”晋朝右军王羲之为之作象赞曰:“忠心报主,直义纯良,凌烟阁士,四海称长。”

【祠堂古迹】

赖厝赖氏家庙

赖厝赖氏家庙,晋江市的赖厝,包括了烧厝、后间、苏塘、吴厝在内五个自然村落,聚居连片,统称赖厝。创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正德间赖凤回乡重修宗祠,得御赐敕封“赖氏家庙”,后获宰相、大学士张瑞图所题“赖氏家庙”制匾额存至今。赖氏家庙为二落三间建筑体,柱、枋为仿木石造,工艺精细,其间天井系由三十六块青石板铺就。屋脊作燕尾形,雕彩并饰,与厚实的青石构件相承托,相得益彰。设神龛以祀供列祖列宗神牌。赖厝赖氏开基年约在宋末,时赖允用率七子自河南光州固始迁入闽,而赖泽翁则定居于晋江八仙山西麓,蕃衍后代,是为“赖厝”,泽翁则是赖厝肇基始祖。赖代八世孙赖凤,明正德年间官拜兵科给事,谏议大夫;九世孙存谨、存业昆仲,博学宏识,被时人誉为“兄弟明经”,存业还是海瑞的恩师;科进士御授户部主事、授四川按察使的十一世孙庭桧,其子克俊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殿试第一名,御赐“会魁传胪”、“父子进士”匾,其孙长熙亦进士,御授广西思州知州,三代进士传为佳话。家庙以版筑为郡号,堂名“孝思堂”。

平和县心田赖氏家庙

平和县心田赖氏家庙,座落于平和县心田,地形如猛虎下山,坐丁向癸兼子午分金(坐南偏西)。兴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清代三次修建,民国六年(1917)第四次重修,1992年进行第五次重修。家庙除屋面翻盖外,地基墙壁等一律保持原样。

漳平赖氏九族堂

漳平赖氏九族堂,座落于漳平市新桥镇西北15公里,海拔800多米处,建于宋朝,座向乾山兼亥,木框架结构,现存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正堂悬挂“九族堂”匾额。屋顶中央,以木雕旋藻斗拱。两侧联书:“山绕翠屏都是儿孙罗列,水环玉带莫非支派朝宗”。历代赠赐匾额栉比鳞次。(文革后,仅存匾拓)。正堂神龛上,神主牌按辈分高低,排列有序,天井深邃。右侧石岩下有一清泉。

葛竹赖氏开基始祖大宗祠

葛竹赖氏开基始祖大宗祠,座落于南靖县南坑镇葛竹村境内,由葛竹赖氏开基始祖六十二郎公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兴建,址在后坪埔(又名大宗埔),分金坐已向亥兼巽乾,正针丁已、丁亥。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雍正癸丑年(1733)再重修,中栋挂双龙戏珠,大门悬挂“赖氏家庙”牌匾。1987年又再次小修,外门楼改字为坐子午兼癸丁三分水入乾口。该宗祠人才辈出,历史上先贤有三代翰林、三代总兵、监纪将军,进士举人不乏其人,现代英才有厅级、处级、科级领导干部,蕃衍各地人口4万多人。

上杭县古田赖坊赖氏宗祠

上杭县古田赖坊赖氏宗祠 又名“致爱堂”,坐南向北,建成至今二百余年,是古田镇为数极少保存至今最早建筑之一。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上祖与余姓买就待凤口祠基一座,契银壹仟两,占地面积1015平方米,建筑面积435平方米,用银壹仟叁佰余两,有“千金屋”之称。宗祠为府第式建筑,两进两厢,门面斗形,斗沿青石柱上镌刻对联“秘书遗后家声远,好古传芳世泽长”,青石门框上方刻“赖氏宗祠”。门楼为双层四角飞翼屋檐,跨进门槛,门根古木立柱影入眼帘,前二根支撑下厅,后四根支撑上厅。中有天井,井沿四柱支撑回廊。井沿石板砌就,天井和门外大坪卵石埔成,图案别致。堂内盖下,雕梁画栋,墙壁青砖,屋面黛瓦,远观近察,古朴典雅.祠后围墙,堂前月池,垦水浇池而过,涓涓汇于乾口。精雕石古一对,立于门柱两旁,细琢卧狮一双,雄视左右两厢。有各时期建竖之石雕华表(俗称桅杆)十三柱,形状各异,错落有致,耸立两侧,蔚为壮观。祠堂屋面琉璃瓦,门楼上塑九龙,以喻标公第十一世袭将军——五郎公之九子之化身。祠外大坪及月池周围,石块铺砌,石鼓、石狮双双屹立宗祠门前,堂内雕梁画栋尚存,堂外卵石花纹再现。祠堂内供奉大唐入闽世祖赖标公及遗下昭穆。

德化大铭乡琼溪赖氏家庙

德化大铭乡琼溪赖氏家庙,又名颍川庙堂,俗称横溪祖厝,位于德化县大铭乡琼溪村,为明崇祯进士出身礼部右侍郎赖垓的家庙。颍川堂前面有一条环山自东向西横流的小溪,因此,村名为“横溪”。明嘉靖(1522—1566年)间,赖光授琼州府教授后,赖氏以此为荣,借其仕地琼州的“琼”字冠其地名之首,遂更名为“琼溪”,沿用至今。宋高宗绍兴间(1131—1162年)。赖十四、赖十七、赖三十兄弟三人从永安迁居德邑横溪下洋顷田,并在坟头搭寮而居,不久母猪跑到山上的大森林里生猪仔,赖十四三兄弟觉得“奇异”,经兄弟合计就在母猪产仔的森林中辟地建颍川堂。该堂山脉发自巍巍九仙山,落穴之处,前有峥嵘纱帽文峰,后有叠岫环绕龙蛇屏嶂,堂坐庚向甲兼酉卯,即坐西向东偏北10度,水消甲口,其地形为“两旗结彩”。宋淳熙十六年(1l89年),重新整建,辟左右两印池,堂后砌高档土墙基脚的沟筑长方形池,长年保持“池泉不涸,大雨不盈”(这个胜迹至今保持完整),正堂前廊砌高砼壁,正中筑11个台阶至下堂,天井筑九曲水路于右院内沟旋流;下堂巽似放大门,坐壬向丙兼子午与宙宇右畔天生“石牙”对峙。堂后宿土左边叠长短层呈半同状土坪,左上角在坑沟上横铺18块条石,让坑水从石条下流出。坑尾林树林内田中案尾仑下田中有七口池号日“七旱池”,祖庙水尾造拱桥并做三土坪号为“魁星拱门”。现存的颍川堂保持宋代建筑形式,为歇山式皇宫起,由顶替厝、正堂、下堂组成。建筑面积494.6平方米,占地面积2l 78平方米。上替厝、即后堂或称后殿,六扇十一架起。正堂,亦称中堂,十一架四扇起,厅头中奉祀颍川堂赖氏历代宗亲显祖考妣神位,厅头中悬挂着。赖垓立的“代天行玺”竖匾和通政使参议赖兴立的“山斗仪型”的横匾。赖垓立的横匾还有“名注金瓯”、“望隆玉署”、“弘德贞廉”等。堂上挂的匾额还有“清风淑仁”,全椒县孺学赖孔教立;“德政风清”,儋州府正堂赖光立; “琴堂奕庆”,长兴县正堂赖萃兰立:“云山翰墨”,岁贡选授雷州府康县正堂赖槛立:还有“五代同堂”、“步宋方轨”及“百岁翁”等匾额。堂中正屏柱楹联曰:“桥梓并树在贤祠后进至今称景仰,学治兼优膺帝简先朝当日备咨询。”中柱联曰:“锡姓来唐宋富不以财道德裕千年俎豆,明经开燕贻贤而在位文章宗百世师臣。”内角柱联为:“明经传祖训往继来开多士联翩登北阙,举业绍乡贤父作子述群众教育捷南宫。”外角柱联:“思简词林册封鲁府,教隆振铎治叶鸣琴。”廊柱联:“宪府勋名光悬日月,春官选造美尽东南。”下堂,前为半楼起,正而没放门出入,仅放半楼顶门作向外观望之用。左右风翘连书院,左院内中间为“公轩官厅”,悬挂“父子乡贤”横隔,赖孔教、赖蠊市。外间建下堂照厅。右院内间作大门,与牙石(石门框)对峙。常宇正面坐西向东,大门则坐北向南。门楣悬挂“赖氏家庙”匾额,外间建下堂照厅。明嘉靖(1522-1566年)间,赖孔教以明经岁贡应诏司铎,全椒县儒学训导,以德励多士,崇祀为乡贤,因孙赖垓官军三品,朝廷赠封为中宪大夫。其予赖四表字蠊,贡生而出任广东四会县县令,政绩卓著,百姓信赖,当赖蠊离任后,当地百姓受其恩惠,思其德政,为其崇祀乡贤。孔教从侄,儋州府正堂赖光(正五品),清廉为政“不携一钱,所至有声”,以“德政风清”、“义行”而留芳后世。

永定培丰赖氏宗祠

永定培丰赖氏宗祠,座落于永定县培丰镇东中村,在一条由东向西的小河并与之平行且贯穿村落的两条公路以北远近闻名、神奇的“弥勒献肚”山形之下。宗祠大门的大理石门柱上“踞弥勒胜景,传好古家风”的楹联正是东中赖氏宗亲择址建祠的真实写照。建筑主体坐北朝南(即癸山兼丑向),屋顶形似“四鹅八带”状,由朱红琉璃瓦镶嵌,内外墙裙以枣红色磁砖镶贴,整座建筑由混砖构成。宗祠门前视野开阔,远眺村里河水自东向西流去,近看宗祠门坪的中央池塘鱼儿戏水,池塘两边立着两尊石雕雄狮。正东朝向的祠堂大门,祠坪宽阔。宗祠主体结构包括门楼、主殿、寝室、左右下厅和天井,其建筑面积达289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3833平方米。步入门楼是天井,天井呈“T”字形状,右转侧正中是主殿。堂上悬挂着熠熠生辉的“松阳堂”匾,正殿上龛位高置,中央供奉先祖牌位:“松阳堂上历代始高曾祖考十五祖考复亨公太妣陈太孺人一脉宗支之神位”,龛下设有大案桌、香炉等。凡族人添丁喜庆或展示荣耀或魂归故里,重大议事都会在祠堂里举行。祠堂内还挂满各地亲房和邻友贺赠的匾额18块,楹联5对,记载着历史的辉煌。

清流赖氏祖庙

清流赖氏祖庙,又称“龙门祖庙”、“赖氏一门”。自唐末始建后扩修建于宋咸淳年间和明泰昌元年、同治壬戌年重修建,庙依宋制,建有山门、廊庑、大殿等,门前立石狮,大门上方修砖雕仿细木如意花式斗拱、飞檐斗拱、垂脊翘角。庙成、神龛供奉赖氏先祖,唐代银清光禄大夫来公五位正神(赖仙芝公俗称公爹)及十殿将军之神像、金身紫袍、庄严威武。庙宇乙山辛向依旧制高两丈一尺八寸架屏,架龙井,建牌楼,左右万代厢房。立约每年正月初三祭公爹,正月十三公爹岀庙,连续游村走街三日,十五夜晚子时公爹上庙,全村皆集结庙前空坪上,走古事、舞狮龙、挑花灯,两边鞭炮齐鸣称作窜炮林,传说是:公爹神灵护佑的结果。

泉州罗溪赖氏宗祠

泉州罗溪赖氏宗祠,座落于泉州市洛江区罗溪,系一世祖允公七世孙志学公(号南溪)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迁建于现址,距泉州市50公里。宗祠在罗溪镇中心地段,罗溪公路右侧。几度修复,宗祠保持典雅形体,更新装饰。面堂由平面改为“凹称”,装潢百兽花鸟,山水风景,人物故事之石雕图案。祠堂中龛恭立罗溪赖氏始祖及派下二至六世祖显考妣之神主13尊。增立第七至十八世祖列考列妣神主12尊,合计25尊。东西龛各立十一至二十二世祖神主150尊。堂内正漆安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前庭原造半月形,现改建六合阑栅,六支石柱顶端装置“雄鹰展翼”。祠堂东西轩保留神龛两座,东轩神龛奉祀文昌帝君尊;西轩神龛奉祀德斋入罗时请来的田都元师金尊(俗称带相公),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和八月十六日为相公圣诞。每年清明扫祖墓,冬节祭祖先。连接宗祠后的文史楼。

【姓氏联宗】

赖罗傅联宗

血缘联宗,赖、罗、傅同属姬姓,原均聚居于河南地带,比邻而居数百年,彼此均有姻亲关系。楚灵王崛起,欲灭赖、罗、傅三国,赖国人为了逃避杀戮,便改姓罗、傅;其后罗国被灭,楚国杀戮如故,罗国也多改姓依附于赖、傅;傅国最后仍然难逃厄运,其国人也便改姓依附于赖、罗。等到天下太平时,赖、罗、傅已历时数代,子孙众多,混淆不清,大家决定不再恢复原姓,并立下“三姓不通婚姻”的规矩,以表血脉相连、同祖连枝之意。在福建、广东、台湾等地,赖、罗、傅三姓的人相见时,还会以“亲堂”相称。赖、罗、傅三姓联宗有许多组织,台湾有“中国赖罗傅宗亲会”、“台湾省赖罗傅宗亲会”、“台北市赖罗傅宗亲会”;菲律宾有“旅菲版筑傅赖同宗总会”;香港、泰国均有“赖罗傅宗亲会”;广东南海西樵地方有罗、傅同村,亲如手足,互不通婚。其它诸如赖、罗联宗,赖、傅联宗,也时能见到。

附:

①日本侵占台湾时期,台湾赖姓曾被迫使用日本濑川、清濑等姓,此二姓内仍含赖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仍改为赖姓。

②台湾土著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有人曾使用日本姓谷山,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改姓赖。

【典故轶事】

阿公诞

赖氏有一个独特节日叫“阿公诞”,为赖氏每年的盛会。赖氏于明嘉靖早期由广东南海迁来,这个节日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传说一年六月廿三,赖公运一船稻谷到梧州卖,不料途中暴雨下了七天七夜,眼看稻谷就要发霉,正一筹莫展间江上漂来一座圣像,烦心的赖公推开几次还是漂回来。赖公说:“如你显灵保我这船湿谷顺利卖出,我就拜你为阿公。”话音未落,天空马上放晴,烈日当空。赖公见如此灵验,乃把圣像捞上船,一边晒谷一边顺水抵达梧州,果然把谷子卖了个好价钱。于是,赖公把圣像请回赖村建祠敬奉,此后每年六月廿三就成了赖氏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各家各户杀鸡鸭、酿豆腐、蒸发糕,热闹犹如过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嫁到外地的女儿都会回赖村过节;这个节日也成了朋友、同学聚会的日子,大家呼朋唤友相互串门,村子里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

家风家训

【家训格言】

《赖氏家训》十则

敬天地

奉祖先

孝父母

和兄弟

重夫妇

教子孙

睦宗族

待乡邻

慎言语

戒争讼

《赖氏家训》 (新编)

颍川世家,赖氏族群,雅士能人,卓尔不群。

忠孝为本,信义立身,士农工商,贤德子孙。

戒奢戒侈,赌毒勿近,踏实诚恳,不邪不淫。

立志高远,图强发奋,懒惰无益,天道酬勤。

容人当让,诸事多忍,明辨是非,黑白应分。

严于律己,待人宽仁,广交良朋,深交谨慎。

慈善多行,奸恶不准,公道常在,正义永存。

喜文习武,有益身心,琴棋书画,怡情雅韵。

年少劝学,珍惜青春,慕贤思教,莫负光阴。

定计于晨,不息黄昏,精益求进,平步青云。

夫妻敬爱,兄弟相亲,尊老爱幼,乐叙天伦。

团结合作,协力同心,携手共进,和睦德邻。

扶危济困,恤寡怜贫,救死扶伤,回报感恩。

丑恶远离,去伪存真,善美相伴,福寿盈门。

择偶婚姻,贤淑良纯,相敬如宾,情浓初心。

父慈子孝,睦族敦亲,依赖之本,信赖如金。

熟记全文,启发后昆,赖氏族人,如藏家珍。

青史留名,姓赖为根,光宗耀祖,谨记家训。

---- 2017.6.5赖剑锋

-責任編輯:鈺龍 文章頁數:第[1]页 
 💠 新聞評論
😶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 本頁手機二維碼▼

壹手機/平板掃描打開即可
閱讀本文。二在微信中:發現→掃壹
掃,打開,點擊右上角的 ... 可將
本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本級分類列表
渊源迁徙
郡望堂号
宗祠宗親
賴氏族谱
賴氏字辈
历史名人
賴姓取名
賴姓影視
賴姓文化
企业品牌
青田賴姓
当代人杰
🔍 站內文章搜索





🔝 本類閱讀排行
» 松陽賴氏根在寧都
» 寻松阳赖氏宁都县埙公族:士汉...
» 中华客家赖氏始祖地桴源赖氏简介
» O-CTS885基因:福建永...
» 寻于都罗江光祚公(辉阳)后裔
» 陕西安康紫阳汉阴赖氏源流
» 客家赖氏世系简表
» 明清閩西客家倒遷入浙史
» 关于赖氏上古世系排列的情况说明
» 赣粤桂湘渝桃川赖氏宗亲居址分...
💰 贊賞賴氏網

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