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頁 > 客家 > 客家印记

闽西客家的山谷溪河称谓

✍作者: 涂明谦   🌎來自: 賴氏網   🕗時間: 2024-5-30   👆浏览: -

tags: 客家 闽西

闽西的河川称谓

涂明谦

原文链接【图文版】

作为客人,也作为土著,我们经常要称谓那些被我们心中默认为是母亲的山河土地。有别于现代人看到水流就叫河,看到植被、坡度、山石就叫山,祖先们对于不同的山川形势,按照不同地貌是会作出分别且细致的命名的。我们作为繁忙于分工的现代人,可以觉得这过于复杂,甚至于愚蠢;但是作为古代人的祖先,他们或者会认为我们过于粗糙,且对生命过程以及时空,过于轻慢。

河流

先说水的观念。

龙岩市的新罗市区有一条如同母亲一样的龙津河,其实最早是叫龙津的。

《民國龍岩縣誌》:“連瓚詩云:山色留人似去年,小祠阒寂罩輕煙。紅塵不到偏宜鶴,翠壁如騰欲接天。日耀龍津移午案,風過虎嶺入新絃。寰中未解清高事,試說清高不用錢。”

这里“日耀龍津移午案”,当然是用了典故,出自《菜根谭》:“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磬宣竹下之风。”

太阳至午高照于龙津河,学人们将讨论与学习的地方移至书案之上。龙津河在此承担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负载,我们与先人通过不同时间里的龙津河踏入同一文化空间。

龙津,如果按天津之名去解,就会是码头,但“一个有龙的码头”的解法当然是可怕的。

《民國龍岩縣誌》:“北迤者爲龍宮山,系分爲三,西爲老鼠山、雲林山等,東爲蕉山,東北爲馬家山。”

所以龙津,当然应该是“群山如巨龙,溪河如龙涎”。于是山河祖龙的身份就可以被确认,而饮用龙津之水的我们,则与祖龙达成生养之关系。

《素问·汤液胶醴论》:“津液充郭。”

河对于城市,就像人类的体液充满肌体。龙津,山石树木为骨肉,河流水源为血液。

津,在各地引申为要隘、门径、涯岸、码头、渡口、桥梁。但在我看来,都没有龙津这个名字的美好。正是因为此地有龙,所以津泽万民。

《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民黑而津。”

想必这样解读我们的龙津,方能“津津有味”。

关于河流的统称,大点的或者先人们是称为“川”的,小点则称为溪。

《民國龍岩縣誌》:“川 巖地之水,爲九龍江上源,大別爲二。在廖天山、黃連盂二山系之間者,曰藿溪。在黃連盂、紫金二山系之間者,曰龍川。”

现代人称龙津河,津与河,当然是同义反复了,没有必要,但说习惯了就好。“河”的观念在闽西出现得显然比较迟,来源显然是“黄河”观念的散播。古代,“河”只指黄河。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南方人,早年并无河之称谓。

《汉书·司马相如传》附注:“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

所以发源于长汀、宁化之间的汀江,古代叫鄞江,现在也如龙津一般,被称为汀江河。汀江上的重要支流,朋口溪、语口水一系水脉则统称为旧县河。

今天称龙津为河,有些画蛇添足,破坏了美感。且河是一种笼而统之的称谓,各段其实都有不同名称。又或者不分流量大小,只以长短论大小,都称为溪。比如主河道,称为大溪。

《民國龍岩縣誌》:“考塘陂 在考塘,由大溪水攔入,長三里,深四尺,廣四尺,溉田千五百畝。”

支流河道,则称小溪。

《民國龍岩縣誌》:“大陂圳 在石牌前,水由小溪頭攔入,溉田二百餘畝。城隍陂,在縣南三里,水由小溪攔入。”

而她们一旦流经了村庄,滋养了人民,这些支流就会有新的名字。

《民國龍岩縣誌》:“豐溪之源有二。一發端於紫金山麓之桃坑及詹坑,貫流黄坊社,合蕭坑之水,經蔣邦出三溪隔,是爲蔣邦溪。一發端於田地隔(東肖社與永定分界處)及西坑(東肖社)貫流東肖社,挾内盂、坑盂頭、連聖坑(皆東肖社地)等水北流,是爲白土溪,經曹溪,至會洲,與蔣邦溪會,是爲陳陂溪,再經石鑼鼓潭,豐溪抵城西,與龍川會,會處水甚深,是爲登高潭。”

而被母亲河川的津水滋润过唇齿、眼睫与心灵的人们,从此就会有一个新的乳名,比如曹溪人,终其一生都会怀念那些地方。

山川

再说山的观念。

水利万物而不争,所以河流往往命名会简单一些。在闽西,则基本环山而居,作为中原南下的客人,不分河洛、客家: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闽西,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是道亭。因而人们因山为田,依山而居,以山为屏,倚山为靠。

一般来说,我们日常对山的认识是分为“山”“岭”“峰”这三项的。

《民國龍岩縣誌》:“黃連盂山脈 黃連盂,在小池社。離城鳥道二十五里。方位爲西徧北四十五度。山頂有不竭之泉,分注龍川及蔣武川。支脈凡三。”

在闽西,“山”指山脉,是比较大的山体,脉络相连,故为山脉,站在高处,能看清“来龙去脉”,即指山脉。听起来这个“山”应当是不小的,但在闽西“岭”可能更大。

《民國龍岩縣誌》:“西北至采眉嶺(小池社)四十里,越上杭屬地,至長汀縣三百里。北至廖天山(萬安社)一百五十里,自界至連城縣一百四十里。東北至三尖峰(福村社)八十里,自界至甯洋縣一百里。又東北至舅姑嶺(蘇坂社)七十五里,自界至漳平縣六十里。”

所以我们在称山脉的时候往往会用岭而少用山。那什么地方用山呢?

《民國龍岩縣誌》:“烏石山在縣南五里,川流環繞,蒼松蓊鬱,上有石室,室前石作點頭狀,内翰沈鴻儒題壁,有'談經石點頭’之句。”

乌石山即是今天天马山边上,山不高。称山而不高,同样待遇的还有“登高山”、“清高山”、“虎岭山”、“翠屏山”,范围不大,山也不算特别高。这种情况很像闽西客家区域的“岽”,这些岽有些不高,但岽往往在岭上。

当然山和岽也可以高。若要山高,那山上得有峰,比如九侯山。

《民國龍岩縣誌》:“九侯山在壽山左,高入雲漢,九峯列峙,尊若公侯,故名。”

仅仅山高有峰,并不能长留山名,在“马上觅封侯”的时代过去后,九侯山今天我们就不怎么说了。但是山如果有特色,那就会被经常提及。

《民國龍岩縣誌》:“紫金山縣西三十里,五峯秀削,壁立千仞,旭日舍輝,夕陽倒影,色紫若金,故名。上有天然池,下有赤水巖。”

这种天然颜色就很有特色,人类除了立体空间的感受之外,对时间产生的颜色变化同样也敏感。故而如果高之外还有“岩”与“色”,这样的山真是美艳“颜如玉”,比如江山的睡美人山,只要见过的人都会牢记吧。

当然有时候山不须高,也不须有神仙,有“书声”则名。

《民國龍岩縣誌》:“東寶山 縣東十里許。山有寺曰石雲巖,前爲青雲書院。春時白雲入户,令人有出塵之想,怪石斑爛,泉尤甘洌,登高眺望,眼界視翠屏山尤勝。”

读书,如人身入“宝山”,看似归来两手空,实则已经腹有诗书,车载斗量。

闽西,山的复杂,远不止于“山”“峰”“岭”的这些分别,还有很多。

比如盂。

在新罗,“盂”是一个很常见的地貌用字。长久以来,我们都知道这个字一定是指山,但到底是什么却一直说不清。最可笑的是很多人用“水盂”来强解这个字,当然是不对的。

除了黄连盂,其实龙岩以盂命名的地方还不少。

平盂山

《民國龍岩縣誌》:“支脈與巖地有關係者,經好坑松洋之北境,東行經寧轄之鄒家山,南迤爲三尖峰、九層巖、平盂山等環障福村社,巖平寧三邑之界山也。餘如繆地岐、上凹嶺、烏營嶺、背坑山、楊家山等,則皆横亘萬安社中南,迤而截於藿溪之北岸。”

东山盂

《民國龍岩縣誌》:“一曰東寶山,北迤爲東山盂,峯爲鐵猫兒山,餘脈至彌勒溪而盡。”

茶林盂

《民國龍岩縣誌》:“把總四人 一駐防寧洋,一分防溪口,一分防永福,一分防茶林盂。”

青草盂

《民國龍岩縣誌》:“人愛亭青草盂。”

盂窟

《民國龍岩縣誌》:“大營偵知,派勇數十,守雁石隘,虛張旂幟,而以餘勇分伏山谷,敵恐截其歸路也,旋遁去,至盂窟,天黑舍焉。”

还有很多以盂命名的地方,比如白石盂(雁石)、下盂(雁石)、枫树盂(苏坂)、内盂坑(东肖)、盂头塘(东肖)、后盂(南城街道)。

这个字通过访问居民,发现他们指向的那些“盂”,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山石岩岩,山体祼露没有多少植被。且这个字与客家区域的“岌”发音极为相近,客家的“岌”,也是这种山体样貌。

那是不是这个“岌”字呢?

《说文新附》:“岌,山高貌。”

这个解释当然是靠谱的,因为我们平时常说“岌岌可危”,就是这种要倾倒的山貌,就是指山高而产生的危险感觉。

但用在新罗的“盂”和“岌”都不合适,因为这两个词中之意绝不仅是高。

还有指山高,汉语词汇就太多了。

《詩韻析》:“嵸山高貌。崧山高大貌。”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一千七十六)》:“嵬 魯猥切。丁度集韻嵬。山高貌。或作巋。”

还有嶤、崔、嶔、崒,数量巨大,且非常之多。这些都指山高之貌。

所以从相近读音,我们找一找,高而无草木的山,是否有专用字呢?是的,真有。

《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上哉,犹来!无死!”

这首先秦诗歌,很好的解释了闽西三种命名山貌的本字来源。岵,是有草的,所以这种山代表阴性,在阴性的山上瞻望父亲。屺,是没有草的,这种山代表阳性,在阳性的山上瞻望母亲。冈,则是两个以上有起伏的,所以用于瞻望兄弟,因而冈峦并用。显然,这是上古就形成的一种观念,阴阳调和,后来这种思维进入俗民崇拜之中,佩饰上讲究“男戴观音,女戴佛”。

屺,就是岌和盂的来源。

《说文》:“屺,山无草木也。”

屺有异字,岊。汀州宋代绍定年间有位太守,就叫林岊。

《詞林韻釋》:“岊 山高貌。”

也就是说,这两个字指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高,一个是光突突,其实都指高大的石头山。

漳平的双洋与新桥之间的观音崎、由山岐、旗顶山,漳平南洋的鼓仔旗,新罗苏坂的老鸦岐、云潭岐,新罗雁石的鸡心岐,新罗江山的石寨盂,新罗小池江山与古田之间的黄连盂,新罗的南山盂、石头盂、山狗岐、石宾崎,上杭太拔的石马崎,上杭白砂溪口古蛟之间的双髻山,上杭步云的坪彭岗崎,永定的岐岭,连城庙前梅花山区的油婆记,连城莒溪的高贵岌,连城莒溪与曲溪之间的黄岗岌山,连城文亨席湖的崎山寨。

其中的髻、崎、岐、旗、盂、记、岌,其实都是这个屺字,只是分别发音为Ji、qi、yu。人的发髻与此同音,也有同指。故而引申到鸡的冠,客家话称鸡髻,即为此指。

为何如此肯定这个盂与岐是同一个字呢?

因为在苏邦、雁石与藿溪之间尖峰岐、大坂岐、无毛岐、白石盂、盂头山是咫尺之遥的山头,完全是记录的时候各地发音的微小差异导致记录结果的字形偏差。

同样,岵,在闽西乃至整个闽地,也仍然在用。因为浅草之山,很是常见。比如泉州市永春县有岵山。

而在闽西,比如连城,则有双躯枯山,和双全岵山,这个两个地名,躯当为屺,而枯当为岵,双屺岵山,双泉岵山,这样的山要不就是一个长草一个不长草,或者下部有草木秃顶,或者下部秃上部有草,双,则两峰并列。还有永定和湖雷之间的仙人挽古,都是指长草木的山。

山水之间

人们常在山水之间寻找通路,因为大山阻隔,水破万物,故而人们常随水流在大山之中寻找到出路。人们“沿着河流向下走”,找到平原聚落,人们“溯溪而上”,在战乱中找到桃花源。

有些河流一直流着,成为区域的水路。

有些河流流着流着就断流了,有些是潜入了地下河,有些是因为上游开发没水了,于是形成了山谷,只在雨季有水,大多数时候没有水,于是这样的山谷就成了天然通路。

我们称之为峡谷。

在闽西这种山间旧水路、裂谷形成的通路很普遍,也是闽西在上古被我们的先人开发的基本前提。这些天然地貌,在闽西现今的地名中仍有遗留。

比如叫长校的。

福建。连城与清流交界之处,有长校镇,属古汀州。连城姑田与永安交界处,有长较村。上杭县珊瑚乡有长窖里。长汀县濯田镇长巫村有长校,古城镇有长较村。广东。紫金县南岭镇有长告村。陕西省安康县有长窖村。

以上这些都是指峡谷漫长,所以加了长字作定义,而窖、告、校、较,古代都发gao,这个音都指向峡。

不过在闽西,这个地名用字的写法并不止一种。

比如隔。

连城有隔口田,这个隔,就是峡的意思,隔口田就是峡口有田,连城还有隔口和隔川,都是指两山之间有通路。

龙岩长汀涂坊,也有木窑隔,这条通路是涂坊前往宣成的捷径。

龙岩新罗有隔口村,这是从铁山前往平林的峡谷通道。而新罗市区有隔后,则是指登高山与莲花山之间的峡谷通道之后。

这个隔字很能迷惑人,让人以为有事物隔断,所以这个字其实本字是峡,而在闽西也有写作甲。

比如连城姑田与赖源之间有地名叫蒋甲,赖源与孔党之间也有将甲,这都是蒋氏开拓之地,居于峡谷之中。

所以在上杭古蛟新区坪埔村有甲溪大桥这样的地点,其实就是峡溪大桥。而在上杭蛟洋有甲子凹,这也是山间通道的一个小山凹处。上杭古田郭车有甲子墘,也是在山峡通路边上的意思。永定的虎岗与西陂之间有甲口,624县道通过处修有“甲口三桥”,这个甲口也是峡谷通道口的意思。

这个甲其实是岬。

岬与峡在闽西是同音的,都发gak甲音,发同音的还有侠,客家话“大侠”发成“大甲”,七侠五义发音“七甲ga五义”。

《淮南子·原道》:“仿洋于山峡之旁。注:两山之间为峡。”

而《水经注》引《淮南子》内容时则:“彷徨于山岬之旁。”

不过岬和峡在本字上还是有些区别的。而峡则指有水的两山之间谷地,比如瞿塘峡,岬指的是没有水的两山之间的谷地。

《康熙字典》:“【集韻】古狎切,音甲。山旁也。【淮南子·原道訓】徘徊於山岬之旁。【註】岬,山脅也。【左思·吳都賦】傾藪薄,倒岬岫。【註】兩山閒曰岬。又赤岬,山名,在蜀夔州府城北,上有孤城,卽古魚復縣基,南連白帝山,不生草木,土石悉赤。俗云如人袒胛,故名赤岬。”

客家话比如我的涂坊方言,在说这个字的时候岬发gak音,显然这很古朴,是方言白读,也是上古之音,但是说胛的时候发的却是jiao音,比如“打赤胛”,发甲音却是仿官话输入发音,音比较现代,文读。这也是为何岬、峡会有校、告、窖、甲多种写法的原因,不同时期的方言发音再加上文、白两种读法,写法就复杂了。

人们一般会在叫甲、校的地方建筑房子,但地不平,所以不会容纳太多人口,但不会在叫峡的地方居住,因为有水或者有发大水的风险,比如长汀童坊龙下峡,那是不能住人的。

超山越海渡龙津

有一年我从福州出发,驱车高速,大约是从东肖的田地隔进入的龙岩,从樟柴树沿着我亲爱的曹溪进入市区,然后在隔后吃了点心,从看得见黄连盂的山口出了新罗,一路从万安溪溯流进入梅村,看得到黄岗岌的地方转向北,在隔口进入文亨,在连城住了一宿,第二天在隔川方向上翻越大山,进入长汀龙下峡。

龙岩人,回乡亲吻土地与河川,大体就是这样的吧。再把那些先人流传给我们的土地的名字重新默念一遍,她们往往独一无二,希望生养的我们也是吧。

-責任編輯:鈺龍 文章頁數:第[1]页 
 💠 新聞評論
😶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 本頁手機二維碼▼

壹手機/平板掃描打開即可
閱讀本文。二在微信中:發現→掃壹
掃,打開,點擊右上角的 ... 可將
本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本級分類列表
渊源迁徙
客家名人
客家联谊
客家影视
客家話
客家印记
🔍 站內文章搜索





🔝 本類閱讀排行
» 客家门楼,一种蕴含浓郁文化底...
» 宋元明时期深圳地区的客家村落...
» 听见·武平|家乡郑家坪🌳赖...
» 客家人生男孩元宵节要挂灯
» 客家话亲戚称呼大全
» 王阳明在汀州
» 客家祠堂,一座凝聚族群与血脉...
» 三百年来汀州客
» 33个带有强烈客家特色的地名...
» 上帝的视角看围屋
💰 贊賞賴氏網

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